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谢晓刚:多次“户籍改革”之后,如何不忽悠?

2012年02月26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推进城镇化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国政府网 2月23日)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似乎有望成为2012年初中国改革关键词。

    引起民众关注的“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新要求,尽管相关政策细则尚在酝酿之中,但该项改革措施已获得舆论高度关注,期待这将是我国户籍改革一个新的历史契机。

    除此之外,备受关注的农民工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问题,呼声最高的“对农村人口已落户城镇的,要保证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也与户籍制度密切相关。

    就业、医疗、养老……,这些都是户籍制度的壁垒给城市暂住人口所带来的困惑也是很现实的问题,而此次国务院通知中要求推进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图在此方面寻求一个突破口——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给地方引进人才和技术,激活地方经济;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创业和就业;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因现有户籍制度管理所带来的“人为失业”问题;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给城乡融合带来新发展,解决城市候鸟族大搬迁的问题……

    其实,历经多次“户籍制度改革”,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推进?

    “地方在国家确定的基本户籍管理制度的原则和政策范围内,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探索、制定具体措施”,中国特色的户籍管理制度,长期积累起来的城乡、城与城之间的身份壁垒会不会在这一年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这是否是一场民众真正所期待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一切都是民众所分外关注的。

    仔细想想,无论是国家前几次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还是国务院的“要求”,都不足以对中国特色的户籍管理制度产生根本性的冲击。相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经济发展,虽然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在某种程度上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新的不便和困惑,例如户籍迁移可以通过城市商品房购买来解决,而翻着跟斗增涨的房价,阻止了多少人的城市梦,从深处来说是阻隔了多少人公平享受先进社会文化成果的机会。

    更有甚者,户籍在某些时刻还被城市当作人才引进的奖品和工具,而这种社会进程的演化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倒还值得商榷。其实,所谓“户籍制度文化”,是长期户籍制度之下社会权益的不合理所形成的观念。很大程度上有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的冷幽默。

    一直以来,受着“户籍管理制度”的约束,即使你为城市做再大贡献,你最多也只能呼吸一下城市里的空气,而别的你都得付出户籍制度所带来的一切“延伸费用”:就业,只能挑那些个剩下的所谓“外地工”;上学,你就得交借读费或赞助费;公共卫生,属地化管理享受内外有别;住房租购,对不起,原住民先享受,再来考虑其它……

    户籍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一道坚固壁垒,尽管改革开放几十年了,但受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及地方城市发展空间的约束,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如何调整户籍制度下的利益格局,破除户籍制度背后的地方保护壁垒?这不仅仅需要地方政府具备对外开放的胆识和魄力,还需要有对内开放的勇气和使命感。 (谢晓刚)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关键是要做好告别二元户籍的后续工作

进京指标阻碍户籍改革进程

购房落户是户籍改革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