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央行、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该文件旨在加大对中国水利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农田水利和水利基础设施等经济瓶颈领域和薄弱环节。
尽管过去中国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严峻局面,近些年来严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假如我们不加快水利建设力度,水资源问题极有可能变成束缚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问题,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尽快扭转我国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来自水利部的数据显示,去年水利建设投资再创新高,落实资金3452亿元,其中中央水利投资114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地方水利投资规模达到2311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尽管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可资金缺口问题却依然成为水利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落实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方面亟需有一系列确保资金落实到位的配套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出台的这个意见,对于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据水利部财务司巡视员高军介绍,文件明确指出,经地方人民政府同意,地方水资源费、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也可以作为还款来源。可以看出,水利融资项目由此将带来合法、稳定的现金流,使得水利项目贷款的偿还问题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可以说是我国相关水利信贷政策的一个重大突破。
今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将达1400亿。问题是中央投资只是小头,水利建设的资金筹集的大头还是来自地方的水利投资,从去年情况来看,地方水利投资规模就比中央投资高出一倍。水利部总规划师兼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称,由于水利的公益性特点以及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尚未出台,因此影响了水利吸引商业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的能力。
近期,全国各地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建设和兴水战略的机遇,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特别是在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方面加大力度,看来地方资金的落实关系重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配套资金落实。
但从已公布的各地水利建设资金实际落实情况来看,各地情况并不平衡,地方投资一半以上是用于各地自行安排的项目,4万亿水利重点项目的地方投资缺口依然较大。去年,中央安排投资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落实率不到70%,最低省份仅为35%。另一方面,从区域结构来看,东部投资落实较好,西部次之,中部则较差,一些建设任务较重的水利大省省级投资仅有20-30亿元。
如此看来,七部门意见的出台,给地方落实水利建设配套资金提供了及时的金融支持配套政策,有利于解决过去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的“不给力”之“顽疾”,有利于增强水利建设的资金筹集能力和保持水利投资连续增长的势头。
当然,水利建设项目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特点,有关部门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水利建设,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支持水利改革发展,必须注意防止政策资源被私下“挪移”,背离解决问题的初衷。例如,筹划的信贷资金是否真正用于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支持水利企业上市和已上市水利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发行上市公司债等方式再融资项目是“名符其实”还是“挂羊头卖狗肉”与“治水”无关?此外,水利建设也要科学规划、统筹有度,避免“一窝蜂”硬上和重复建设,特别是在水资源的供需分配、节水与落实合理水价、水资源储备等问题上面,亟需转变治水思路与方式。(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