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月1日起,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将全面实施。新个税法实施后,月收入低于3500元(扣除“三险一金”后)的工薪族不再缴纳个税。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将由目前的28%下降到8%以下,从而使个税纳税人数由现在的约8400万锐减至约2400万。(8月31日《人民日报》)
6000万人今起不再交个税,的确是一个让人倍感轻松的消息。回想起个税起征点一波三折的调整之路,民意在博弈中力量的展现和国家决策对民意的尊重,让人感叹。不仅个税牵动百姓神经,馒头税、房产加名税、月饼税等关于税的各种话题也引爆舆论沸点。
在CPI节节攀升的时代,人们的“税感”强烈俨然成为“通病”。新个税实施后,个税缴纳人数降至2400万,我们不会忽视这样的范本意义,然而又如何阻止由新个税引申出的“月饼税”带给人们的焦虑?个税起征点上调,人们的“税痛”似乎减轻一些。但相比动辄几万的“加名税”,几十元个税的减轻只是“毛毛雨”。
无论是加名税还是月饼税,争议都反映出舆论对于税收见缝插针的不满、对于税负是否过重的质疑。中国的税负水平究竟高不高,公众说了算。如果税负指数真的不高,真的不让人痛苦,那民众又何必纠结于房产加名税、月饼税这些小税种?显然,税负的任何一层加码都会触碰人们敏感的神经。
作为纳税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就是“政府把我们缴的税用到哪儿去了”。而从这一点看,我们的机制并不透明。我国的税收作为财政返还给民生的比例并不高,大多都用于经济建设,而不是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老百姓缴税不少,特别是工薪阶层贡献最大,但他们在住房,医疗、上学、就业、交通,甚至环境保护方面,都要自己承担费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税收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感觉甚微,民众“税感”强烈也就不足为奇。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过多的资源集中在政府手中,那么拉动经济只有靠政府投资推动。长期而言,国强民不富会加剧终端消费的不足。所以,内需不足与税负过重有很大关联。
涵养税源,提高老百姓的纳税持续能力,能够为社会培育更多的有纳税能力的群体。如果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因减税提高了消费能力,就可以相应增加在培训、发展技能和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就能增加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机会。而高素质的国民会成为财富的创造者和纳税人,社会将因现在的减税行动在未来得到更多的回报。
从个税、月饼税、加名税体现出来的税收痛感不可不察。对于三亿工薪阶层来说,个税似乎无足轻重,因为还有更多的间接税、流转税在等着他们。一个个具体的纳税人,在工资单上、加油卡上、每一次拉动内需的消费行为中,都为政府提供了税款,尽到了一个公民的义务。但相应的,征税者,也即政府工作人员,也必须提供相应的服务,来让税款物有所值。每个纳税人对于税收的合法博弈也是厘清税收的要义,彰显着这个国度税之为税的尊严。(深白)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全国6000万人9月1日起免交个人所得税
相关评论:加名税、月饼税阻断“民富”之路
“加名税”如何做到税理与人情的统一
那些“免税”条款税务局没看到
用月饼交“月饼税”行不行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