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郭奉孝:行业垄断不除 “打车难”无解

2011年10月26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今对于很多每天出行的北京市民来说,能够坐上出租车恐怕比上蜀道还难。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和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里,如果有市民可以侥幸打上辆车,那么他就可以去庙里烧香拜佛,感谢菩萨保佑了。

    从市民的角度来说,“打车难”主要有三个表现。

    其一,遭遇拒载、打车像“搭车”。在北京尾号限行、严查酒驾、不少市民弃私家车出行以及城市流动人口增多的背景下,打车人多人了,不少司机开始挑活;其二,“趴活儿”、漫天要价。西单、王府井、北京西站、北京站等人群密集的路段常出现一个吊诡的现象:一边是打不到车的乘客,另一边却有多辆空车等在路边;其三,约车电话在偏远路段不好使。由于很多司机不愿往偏远路段跑,这就给黑车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从出租车司机的方面来讲,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

    在油价等各项费用不断上涨,而“份钱”无法减少的情况下,一方面很多司机不愿去拥堵地段,因为堵车时拉活不仅亏钱,还费油费时间;另一方面他们一天紧忙活,当天拉活儿的钱“达标”了就会收车打歇儿,而双班制也使换班时大量出租车赶着换班,日常运营的司机也需要吃饭休息,不少地区就会出现无车可打的“空当儿”。

    不论是市民抱怨“打车难”,还是出租车司机回应“这个行业又苦又累又不挣钱”,我们可以看到“打车问题“的背后,折射出这个行业长期存在弊病。

    这个弊病就是出租车行业垄断,也就是行业准入限制——特许经营权。

    从1996年开始,北京市对出租车实行总量控制,并使车辆产权从司机转移到公司手中,这种承包经营模式延续至今。但是,“数量管制”政策使行业内既有经营者成为垄断群体,其直接后果是塑造高额利润,形成出租车牌照的高价格;而结果也事与愿违:一方面无法避免黑车群体产生,另一方面也无法抑制私家车的快速增长。

    更重要是,现在的出租公司还不是真正的公司,而是一个假的公司。每一辆出租车每年通过特许经营权获取高额利润,出租公司经营的是行政权力,拿的是从政府得来的行政许可,是不容许别人经营的许可。而司机现在所提供的服务才是真正的出租车生产的服务,它为乘客提供服务换取报酬。

    没有充分自由竞争,靠行政权力垄断,只允许一部分人干,这就不是市场的逻辑,而是强盗的逻辑。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使什么人受益最大?是富人吗?不是,市场经济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人。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商品,消费者都可以自由选择,而公众抱怨最多的,恰恰就是身处垄断行业的企业。

    其实,出租车行业垄断的问题,公众和专家已经讨论很多年了。最近很多媒体再度聚焦这个话题,无疑是为解决这个顽疾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可以试想一下,一旦出租车行业打破垄断,出租车数量和价格将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行业利润也将回归正常水平。不同的出租车公司相互竞争,司机可以通过努力工作获取更多的报酬,而乘客也将获得差异化的服务(比如下雨天,乘客可以通过多付钱获得出租车服务。

    不过,这个想法对市民有利,对司机有利,但却对目前依靠特许经营权牟利的“寄生虫们”没利。无疑,这个博弈还将长久地持续下去……(郭奉孝)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