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方宗翰:上浮首套房贷利率是信贷资金转向的信号

2011年10月25日 06: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随着建行本月在北京提高首套房贷利率,北京多家银行也通过搭售投资理财产品、设定定存金额等方式变相上浮房贷利率。(10月24日中国广播网)

    众所周知,往年九十月份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商品房销售的旺季。但是,今年在严厉调控政策的作用下,这些城市的楼市却格外低迷,被媒体称为5年来“最惨淡”。国庆长假之后,又陆续传出了一些银行上浮首套房贷利率,有的最高上浮1.2倍的消息。无疑,这对于已经陷入经营困局的开发商是“雪上加霜”,博弈的天平继续向有利于宏观调控的方向倾斜。

    银行上浮房贷利率,将使开发商经营处境更为艰难。据测算,如果贷款100万元,贷款期限为20年,在房贷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05倍后,月供将增加约210元;如果房贷利率上浮至1.1倍,月供就将增加430元。因此,房贷利率上浮,抬高了购房者的买房成本,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购房者的买房需求,间接地强化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

    当然,开发商目前面临的困境是其近年来坚持不降房价所酿成的苦果,可谓咎由自取,但也难免伤及到真正有购房需求的百姓。对此,有些人颇有微词,甚至还有人对银行是否借机生财产生质疑。

    不可否认,这次银行普遍上浮首套房贷利率,确有对利润追求的一面。但从总体看,银行上浮利率的举动并不仅仅是追求利润那么简单,更是向市场释放了银行信贷资金转向的信号。即在一个时期内,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将不再是房地产行业,以后将在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转向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企业和贷款项目。这是因为银行虽然具有一般企业追逐利润的天性,但又属于高风险的行业。因此在具体的经营实践中,银行首先考虑的是经营的风险性,然后是经营的流动性,最后才是经营的盈利性。

    多年来,个人房贷业务因具有效益高、风险低、成本低、占用资本低等优势成为各银行最赚钱的业务之一。曾几何时,一些银行为争夺个人房贷市场份额,打调控政策的擦边球,违规增加个人房贷投放规模。

    但是,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显现,各银行对房贷业务已由恋恋不舍逐步转到调整信贷策略、压缩投放规模的轨道上来,致使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回落。据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累计新增7912亿元,同比少增5985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6.9%,比一季度末回落4.4个百分点。央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9月新增贷款仅4700亿元,较上月明显回落,且创下21个月以来的新低。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房价继续高位运行,中央严厉调控政策的力度继续增大,房价虽然仍未见明显松动,但楼市惨淡所积聚的风险或将显现,需要减少房贷投放来应对;另一方面央行回收流动性并未减弱,在存款准备金持续提高的积累作用以及存款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只能进一步收紧。

    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一般来说,银行都是依据市场和信贷资金的短期、中期、长期三种形态来预先考虑和调整经营策略,并通过实施信贷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及其它经营手段,促使信贷结构朝着符合市场环境以及资金短、中、长期三者之间比例动态协调和平衡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银行资金流动效率。

    据16家上市银行2011年中期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大部分银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占个人贷款总额比重均不低于60%。这说明,虽然经过去年以来的积极调整,但中长期类的个人房贷占比仍然偏大。特别是进入第四季度后,一些银行出现了信贷额度捉襟见肘的情况,再加上当前市场经营环境逐渐趋紧之势,促使信贷资源优化配置就成为了银行业务的首要选择。

    因此,在当前个人房贷需求仍然旺盛的情况下,银行采取适当上浮利率的方式调整供需关系,进一步降低个人房贷在贷款总规模中的占比,挪出一定额度的信贷资金投向风险更低、收益更好的贷款项目,是银行应对目前市场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现行的货币政策和商品房限购政策等调控政策绝不能轻易放松。现在表面上社会流动性偏紧,实则不然。目前经济前景错综复杂,许多资金不愿流入实体经济,导致玉石、艺术品、古董等市场火爆异常。一旦楼市有所放松,房价就有可能出现最后一次疯狂的飚升,随后便是无情的下跌、再下跌,这将对整个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所以,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内,还会有更多的银行依据中央调控政策坚定不移地执行差别化房贷政策,适当上浮首套房贷利率,继续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和风险防控,从而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方宗翰)

    (作者系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分析师)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北京多家银行变相上浮房贷利率

 

 

相关评论:

 

曹顺之:上调首套房贷款利率是银行“犯糊涂”

 

银行的房贷是生意而不是“福利”

 

首套房贷利率上调 有悖楼市调控精神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