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天然气改革只是市场化进程的一小步

2011年12月29日 10:2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新闻背景:

 

  国家发改委宣布在广东、广西试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改革试点的总体思路是,将现行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改为按“市场净回值”方法定价,即将天然气的销售价格与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在此基础上倒扣管道运输费后回推确定天然气各环节价格。天然气价格改革最终目标,是放开天然气出厂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政府只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进行管理。(12月28日《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改革现行天然气定价机制迫在眉睫

    目前的成本加成定价法缺点很多。在能源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情况下,成本加成法可以限制生产者取得垄断利润,维持比较低的天然气价格,鼓励用气。但是,不同的生产商生产条件差别很大,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生产商的生产成本很难核定,只要生产商有动力做大成本,就难以促使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外,生产商“合理”的收益同样难以确定。保障供应,需要在定价机制中体现出对勘探开发的鼓励,但是很难确认未来勘探开发的风险和收益。

千龙网:天然气“价改” 没有竞争则没有公平

    不幸的是,公众的直觉判断能力并不差。已经有专家郑重提醒,如果全国推行该定价机制,大多数地方的天然气价格都将大幅提高,为此我们需要防止天然气暴利。有媒体将天然气价改称之为由“政府主导”变为“市场主导”,可我们很奇怪的是:供给明明就是高度垄断的,无论境内开发还是国外进口,无论中间运输还是最终销售,都是两桶油大权独揽,没有竞争哪里会有公平的市场呢?

武汉晚报:天然气限价机制需防落入涨价陷阱

    价格究竟是高是低,其实要看对谁来说。例如,买家觉得太贵了,但到了卖家那儿,人家可能还是在挥泪甩卖。尽管对于消费者来说,更愿意看到资源价格的下降,但是,假如资源的价格不能体现其稀缺性,也未必是件好事儿。一来资源价格过低,必然会导致对资源的滥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得益最多的其实是富人而非穷人;二来,价格不能体现稀缺性,也同样会导致供给短缺。

广州日报:天然气价改须防垄断企业“控盘”

    天然气价改的一个理由就是国产气价格低,进口气价格高,导致很多天然气企业进口气业务巨额亏损。可是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我国进口天然气为281亿立方米,只占国内消费总量的24.2%。换句话说,进口气占整个消费比例很小,鉴于天然气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原本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弥补亏损,而不应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CE编后语:

  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终于开始试水了,普通百姓很关心价格是否能回归正常,即市场化进程的实现。


  问题是,天然气产业还没有摆脱垄断企业的控制,也没有真正市场放开,现在单纯地改革价格未必有多大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将改革更深入一些,例如通过完善天然气价格听证会制度,放开民资准入市场的门槛等多重办法,从而真正打开市场准入的大门。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