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数量“不便披露”的话外音

2010年12月22日 06:12   来源:工人日报   张贵峰
    北京市治堵方案在征集一周时间的民意后于近日结束,“公务车零增长”等治堵措施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据12月20日《京华时报》报道,但针对“北京究竟有多少公车”的疑问,有关部门却表示“不便回答”、“无法单方披露”、“这个问题很敏感”。

    一面提出“公务车零增长”的治堵方案,一面表示“不便回答公车数量”——如果连“究竟有多少公车”这样的基础性信息都不便回答,那么,“公务车零增长”目标的兑现将如何监督,又如何让人相信它的真实性和政策诚意?正如有网友指出的,“只有公车信息公开,才能方便民众监督,才能知道每年公车的数量是维持、减少还是增加了”。

    公车数量问题何以“不便回答”?下列数据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据2009年5月20日《南方周末》报道,国家财政部的统计显示,全国党政事业机关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有些地区的主要领导一人配两辆专车(市内和下乡各一辆)。党政机关的公车,每万里运行成本是社会运营车辆成本的5~6倍,每辆公车年消费额平均为8万元~10万元。

    如此说来,回答公车数量问题所以“不便”,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主要是一个利益问题——将可能在无形之中,对公车数量背后的庞大既得利益、公车特权福利造成某种妨碍。

    实际上,基于对既得利益者的忌惮,有关部门拒绝公开公车信息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如去年4月,杨慧文等律师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向北京市73个委、办、局同时发出信息公开申请,申请公开包括“公车使用、公款接待、公款出国”等在内的政府信息,但最终得到的答复是“非行政机关信息”、“信息不存在”,以及“你没有资格看到这些,我们这些都是报给领导的”。

    这或许表明,城市交通拥堵并不都是交通自身造成的,某种程度上,政府信息的滞塞以及由此带来的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某种旁落,同样不可忽视。所以,要根治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能只是就交通论交通,更要站在改进和完善行政秩序的高度上通盘考虑,强化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有了公车信息的公开,才能方便公众的知情和监督——既能推动“公务车零增长”的兑现,又能促进由此带来的公车节省尽可能投入到公共交通之中。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