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判断后的战略决策,更是深圳实现新一轮发展的迫切要求。
促转型,关键要做好产业“增量”文章。深圳做大产业“增量”,有三大着力点:大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和建设,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力推进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8月初,比亚迪深圳坪山基地,比亚迪与德国戴姆勒携手成立的合资企业揭牌。以生产奔驰轿车闻名于世的戴姆勒公司,与比亚迪这个汽车业的“后起之秀”携手,计划2013年推出第一款“深圳造”新能源轿车产品。
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只是深圳做大产业“增量”、实现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深圳经过深入筛选论证,相继推出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不久前,深圳市政府宣布首批将总投资195亿元,扶持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69个项目。到2015年,这三大产业产值规模可望超过6500亿元,从而使深圳成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领先地区和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腾讯、华强、A8音乐等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型企业,在深圳迅速崛起。在高科技土壤上孕育而出的“文化+科技”模式,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抢占了经济制高点,成为深圳转型发展的一大亮点。
如今,深圳正积极酝酿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第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研究制定相应的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深圳市市长许勤表示,未来几年,深圳将通过规划的部署、政策的引导、政府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的共同投入,迅速壮大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带动深圳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美国《时代》周刊曾在一篇题为《深圳的诞生与再度辉煌》的报道中写道:深圳目前“正在做着中国也必须做的事情”;深圳的转型或许“将再次给整个中国提供答案”。
春天故事,续写更为动人的乐章
在深圳西丽湖畔、塘朗山下的红花岭工业区,有一个“和谐企业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不怎么起眼,却因促进了整个工业区的和谐而蜚声全国,前来学习取经的人络绎不绝。红花岭工业区的和谐企业创建经验,是深圳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桃源模式”的具体体现。
所谓“桃源模式”,就是将“一格三员”(把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综合协管员、一名社区工作站职员、一名街道挂点科室工作人员)工作机制和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的运作通过数字化信息系统进行统一整合,实现精细化的社会管理。
不久前,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远学新加坡、近学桃源街”,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桃园模式”,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共建和谐家园,筑牢和谐社会根基。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相辅相成,社会环境优化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在科学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深圳当前更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上下功夫。”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提出,下一个30年,要打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共同家园。“这也是深圳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既关乎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也关乎社会的稳定。今年6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系列举措,引导企业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有效化解了一段时间以来劳资矛盾凸显的难题。
外来建设者,是深圳特区30年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深圳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持续开展关爱行动、实施居住证制度、以积分制拓宽农民工入户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务工文体活动等,把这座城市打造成为所有建设者的共同家园。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公共文明水平,推出了一系列新招、实招。今年起,深圳在全市定期开展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测评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采取暗访、电话调查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测评结果在媒体上定期公布,根据测评结果实施行政问责,并将测评成绩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是深圳的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在不久前召开的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深圳首次公推直选产生了14名市党代表,注册会计师马洪成为唯一自荐成功的“黑马”。随后,深圳又成功“试水”市政协委员提名公推直选,这也属全国首次。两次公推直选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媒体评价“深圳民主政治建设再迈新步”。
而立之年的深圳,在交出了一份无愧于人民和历史的圆满答卷后,又在创造一个新的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为“春天的故事”续写更为动人的乐章。
(责任编辑: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