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教育去行政化请从去校长级别开始

2010年03月05日 07:16   来源:羊城晚报   滕朝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已开始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的亮点之一,是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现今的改革,但凡涉及人,就变得“敏感”,写在纸上的亮点也就因此变成实际工作中的难点。教育去行政化早已是共识,如今又将上升为国家意志,当然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要落实起来,还真不容易。有专家说,不能认为规划纲要写了这样的话,就会立即有大动作。这是大实话。

  在官本位意识浓厚的社会,被行政化扭曲的东西很多,比如,央企可以有行政级别,高校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风气将给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带来压力。再说,高校从泛行政化变为去行政化,简直是改头换面,几乎与脱胎换骨相当,更不免触碰既得利益。而且,高校行政化之普遍形成,主要原因不在高校本身,恐怕也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一手造成。从技术层面看,遽然取消现行高校管理模式,而没有设计出比较成熟的替代办法,必将给高校导致极大混乱。当然,这些因素都不应动摇教育去行政化的改革方向,但若没有勇猛精神和坚韧意志,也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教育的行政化问题看上去千头万绪、盘根错节,仿佛无从下手,但只要抓住了“牛鼻子”,或者就能找到突破口。在我看来,教育去行政化改革的“牛鼻子”和突破口就是校长的去行政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行政化管理倾向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一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这两个方面都与校长有关,前者是“抓校长”,后者是“校长抓”:政府以行政手段“抓校长”,校长又如法炮制地抓学校内部管理。这样做的结果,学校想不泛行政化都难。而这两个方面中又以前者为关键,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怎样“抓校长”的问题,“校长抓”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政府怎样“抓校长”?首先要制定校长的标准。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和网友连线时说,要让教育家办学。教育家当然要热爱教育,更要懂得教育。若以此为标准,则行政官员、一流学者都未必是合适人选,已经占据校长职位的应当主动挪位。其次是校长如何产生。现在都是任命制,重点学校的校长由国家任命,地方学校由地方政府任命。如果坚持任命制,则此种模式的通病(比如只对上负责、不对学校负责,如频繁调动带来的短期行为)在校长身上也很难避免。有人提出用招聘的方法来选拔校长,这比政府决定更容易去除校长的行政化色彩,值得考虑。再次是对校长如何考评。任命制下是组织人事部门考评校长,这自然荒唐。但去行政化后,谁来考评、如何考评校长,确是一新课题。笔者以为,至少在改革初期,对是否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学校治理结构,应当成为考评校长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有,如何对校长进行日常监督,教师、学生在校长负责制架构中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都应当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教育去行政化的改革效果不难判断,只要看看是一心搞学问、诲人不倦的吃香,还是教职员工都削尖脑袋想当官,就能约略推知。而教育去行政化改革的成败,端赖于政府能不能做到谨守政校边界。实在说来,这些年出现的教育行政化与官员博士化现象,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行政权力不受制约深入侵入教育领域结出的恶果。能否不像从前那样“抓校长”,正是对政府推行教育去行政化改革之决心与诚意的第一个考验。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