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那些事别动辄归咎于“行政化”

2010年01月24日 07:12   来源:红网   马佩军
    自从科学泰斗钱学森向温总理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得各界争相解读,其热情不亚于破解一个数学猜想。这不,近日,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在《南方周末》上就此发表见解,明确提出“教育改革要和30年前经济改革一样,必须祛除行政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事总是那么令人关注,出了问题也最让人揪心。关注评说的人多了,水平高的也就不少,讲出来都一套一套的。前些年不知道是谁抛出了“教育产业化”,并赖在教育部门头上,引起广泛质疑,惊得教育部领导出面澄清,说他们也反对“教育产业化”。后来又出来什么“学术行政化”、“高校衙门化”,现在就直接归结为“教育行政化”。持此论者主要认为政府把学校当一个行政部门来管,学校放不开手脚,不能按教育规律办事。诸如此类看上去有一定道理,但细想之下,不能让人苟同。依笔者看,现阶段教育“祛除行政化”有悖国情,既不可能也不可取。

    其一,行政管理基础教育有法理依据。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因而,办好、管好基础教育是人民政府的义务。离开了行政推动,义务教育的投入就成了大问题,免费义务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其二,义务教育之外的国民教育仍需有效引导、监管。近年来,高中、职教、高等教育办学一定程度上放开,也有一些社会资本参与办学,办学成就不可谓不大,但问题也不可小视。高中、大学收费逐年增长,成为普通百姓的一大负担。如何把金钱在求学中的地位降到最低是个新课题,因为学习既是谋生存,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不让每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也是行政部门所倡导的。另一方面,近年来高等教育扩张迅猛。虽然大楼盖得很快,但师资力量很难一蹴而就,职称跃进、学术造假行为屡见不鲜。在由两院院士、科普界专家学者共同选举出的2009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中,“学术不端行为屡被揭露”不幸入选(《京华时报》)。在此情况下,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当然也不能让人放心,如果再全面放开高校自主招生,更不知道要引出多少事端来。

    当然,现阶段的教育管理体制也不是完美无缺,套用“××化”的说法,我觉得需要多一些“科学化”和“人性化”。即把教育当成一门科学来看待,多为学生和家长考虑一些。譬如,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减负,出台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在校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等措施,但却从来没有说出制定这些措施的科学依据。在教材、课时既定的情况下,学生们一般能掌握个什么程度,都没有公开一个调研结果,只是要让家长们配合,少点说服力。还有,小学的家长一般都是双职工,上下班时间与接送孩子时间相当不一致,逼得一些家长上班时偷偷摸摸接孩子,或外请接送代寄增加经济负担。教育部门既然是最提倡素质教育的,在校时间稍微长一点怎么就不素质教育了?在此期间搞一些文体活动或让学生看看课外书籍,既提高了学生素质,又方便了家长,岂不是多赢?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把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股脑儿推给“行政化”有失公允,在这个崇尚政绩的时代,我看行政部门也巴不得多出点“杰出人才”脸上增光,关键在于教育“行政化”是不是以科学为指导、以让人民满意为目的。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