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事关千家万户,一举一动皆万众瞩目。说起我国的教育,很容易让人想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关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深刻命题。正如钱学森所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那么,我们为何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这其中,我国教育的行政化和功利化难辞其咎。
先说行政化。近年来,我国教育行业,尤其是高校的官僚化、行政化已成一大病灶。所谓“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从某种程度上看,国内高校俨然就是一个等级分明的官场。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武汉大学一次召开副处级以上干部会议,可容纳700多人的逸夫楼礼堂居然都坐不下,而“文革”前,武大副处级以上干部不过10多个人。在一些人看来,高校地位的高低也主要以行政级别来划分,有“副部级大学”、“正厅级大学”、“处级大学”。
再看功利化。现如今,大学被形象地称为“大学公司”,高校热衷于开公司、拉项目、开设二级学院等赚钱行为,教书育人的圣地成了生意场。量化考评之下,教师则忙于炮制论文专著,制造学术垃圾,被视为净土的“象牙塔”,因功利主义而沦为不折不扣的名利场。中小学则一切围着升学率转,一切围着高考转,有偿家教、假期补课日常化,奥赛班、特长班公开化……
教育的行政化自然导致教育模式僵化,功利化也必然导致教育急功近利,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恰恰需要自由灵活的教育模式,需要远离急功近利的短平快思维。
但是,高校的行政化、“衙门化”无疑会扼杀学术自由和创新精神,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完成考核任务,哪还顾得上创新,所以才有那么多论文抄袭、造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表示,“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这些官场博士,有几位是为学术而来,奔创新而去?再者,急功近利的思维之下,自然会一味追求短平快,而科研发明和成果创新往往耗时较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这显然与急于求成的功利思维格格不入,自然难入法眼。难怪有人说,我国高校只出“匠才”而无“将才”。
事实上,功利、僵化的教育模式在中小学就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海量作业、题海战术……僵硬的教学方式和课业重压,透支了学生的时间,压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爱好,也扼杀了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一个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的“考试机器”,怎能成长为独立思考的创新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势必会掀起一轮教改浪潮,我们希望教育能走出行政主导之路,摒弃功利思维,摆脱僵化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自主性,给创新型人才一个无障碍的通道。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