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众议:新“24孝”真的“绑架”公众了么?

2012年08月15日 09: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者按:

    新“24孝”出炉却引来质疑的声音。按说中国人的血液里对“孝”及其文化传统有极强的认同感,但新“24孝”在经济转型的社会中很难与孝文化传统进行对接,形式大于内容的做法以及强制性标准都让人无所适从,别忘了中国国情中的城乡差异和就业形态,不能用道德绑架现实,好心切勿办了坏事。

 

相关新闻:

 

全国老龄办发布新24孝行动标准:常回家看看

 

 

 

全国老龄办发布新24孝行动标准

    新“24孝”让尽孝有了时尚范儿

    中国经济网网友   萧萧

    社会在发展,每天都有新事物产生,当我们习以为常,轻车驾熟时,却把父母甩在了身后,我们可曾想过父母也需要与时代相融合,因为这样才能拉近他们与我们的距离。

    新“24孝”不但在观念上有所突破,更多的是在心理方面对老人进行关怀。支持单身父母再婚,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这些尽孝标准贴近现实生活,更让孝顺变得时尚。

    从精神层面给予老年朋友更多的慰藉

    中国经济网网友   陈国琴

    老人们希望能够得到子女更多的精神关怀与照顾。近年来,不少地区还纷纷推行关爱“空巢老人”等行动,旨在能够从精神层面给予老年朋友更多的慰藉。

    如今,国家相关部门与时俱进推出新版的“24孝”行动标准,无论是“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还是“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既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进步,也表明了当下老年朋友的现实需求。新版的“24孝”行动标准,当应成为广大公众的“行动指南”。

    孝顺的标准岂止于24项

 

    中国经济网网友   邓闽军

    仔细看新孝24条,其内容未免有些城市化的痕迹。身处农村的父母与城市的父母,同一个世界,同样需要关爱。城市与农村有着生活方式的差别,更有着生活水平的差距。但孝顺并没有距离,农村的空巢老人的现象增多,他们更需要远离家乡在外务工创业的子女的孝顺。套用新孝24条,你就会发现不少标准与农村的生活环境有着现实的差距,所以,新孝24条,就未免有些城乡的偏差,既然你想定标准,为何考虑如此片面呢?

    孝顺父母,关键还得看行动,标准只是一种倡导,一种呼唤,只要你有一颗孝顺父母的心,你会发现你要做的远不止这24项,一句话,努力吧!

    不必对新“24孝”太过敏感

    中国经济网网友   邓子庆

    新“24孝”行动标准一经甫出,笔者就看到不少网友包括很多评论家对此颇有微词,有人说有“绑架”公众孝心之嫌,有人说有“管得太多”之嫌……对此,笔者倒认为,新“24孝”仅仅作为一个道德层面上的倡议,大家大可不必过于敏感,更无须对其上纲上线。

    旧“24孝”标准也好,新“24孝”行动标准也罢,都并非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在行动过程中不具备丝毫强制性,自然也就谈上“绑架”公众行孝之说。换言之,新“24孝”仅仅是官方提出一个新时代践行孝道的参照性标准,并没说公民不严格按照标准行事就是孝抑或不孝,有些网友将新“24孝”说成政府“要求”甚至声称有“负重感”,未免过于言重或过于敏感了——行孝始终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公民做得究竟怎样,只有他自己以及被孝敬的人最清楚。说白了,你若不孝,出台再多再严肃的行孝标准于老人又能如何?你若真孝,没有一条标准,又能怎样?

    新“24”孝标准怎能“滥竽充数”?

    中国经济网网友   林萧

    应该说,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的初衷是好的,整体倡导的是尊老爱老之风。然而综观新“24孝”的各项标准细则,却让人有“滥竽充数”之感,所引发的争议让其意义大打折扣,能起到的成效也不言而喻。

    新“24孝”既然是“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就应该广泛征求各界的意见,尤其是老年人的需求,如此才能科学制定标准,一经发布才能赢得公众的支持。反观已经发布的新“24孝”,无疑缺乏这些细致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对其及时修订,让新“24孝”名副其实,才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敬老、爱老、助老、孝老”成为更多人的实际行动。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相关评论:

 

新24孝标准的深层价值在那儿?

新24孝的善意提醒,你们不应该正视吗?

新24孝:“孝”就一个字,不必凑够二十四

新“24孝”:心想还得事能成

新“24孝”行动,需要单位落实

新24孝标准,尽孝更要有制度保障(图)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