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邱林:西方为何害怕“最神秘的中国企业”华为

2012年08月14日 10: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8月上旬出版的一期中,以《谁在害怕华为》为封面大标题,用两篇文章剖析了这个被西方世界称之为“最神秘的中国企业”。文章称,华为刚超过瑞典的爱立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者。很多外国人至今不会正确念“华为”的名称,但它正成为日益强大的全球玩家,能与最好的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正面交锋。(8月13日《青年参考》)

    西方的这股反对华为风潮的背后是什么?用两个字来概括:害怕!

    在美国,华为受到的怀疑最严重。在全球最大的电信市场美国,华为至今还没有获得成功,尽管十年前华为就踏入了美国市场,竞标了一次又一次,但至今没有获得美国主流电信运营商的一份大单。华为参与多个小型移动运营商网络建设,但多次试图收购美国技术公司都遭官方反对。

    如今,华为在技术和产品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已成为行业领导者。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才为全球电信运营商降低网络投资成本、消除设备暴利、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通信信息服务提供了选择机会。然而,西方人却将华为视为中国代理人,他们害怕自己的利润被压薄,这是华为进入西方市场后已经发生的事实。

    在欧盟,该组织已针对中国最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发起反倾销诉讼,理由是这两家公司都从政府非法补贴中受益。欧盟在今年5月份的一个闭门会议上告知27个成员国的代表称,正在收集华为、中兴非法竞争的证据。一旦欧盟认定中国进行非法贸易,欧盟将对华为和中兴处以惩罚性关税。

    综合以上事实来看,华为现在面临的阻力已经不是与同行纯粹的竞争了,而是西方一些国家的阻止。例如当确信华为将投标美国电信业的一份大订单时,包括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等政界人士,为了阻击华为而展开游说。同时,美国监管机构也阻止了华为的收购行动,今年3月,该机构迫使华为放弃收购加利福尼亚云计算公司3Leaf。

    与西方的许多跨国公司相比,华为只是一个后来者。在西方人眼里,作为加入全球竞争的首批中国公司,华为成为了一个拳击吊袋,一个因为西方人担忧日益发展的中国,担心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被窃的受害人。这种担忧又因为全球大衰退带来的西方衰落论情绪而上升,深深刺激了西方人的焦虑感。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西方担心日益崛起的中国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在西方人的思维里,帮助中国,就等于帮助中国灭掉自己。所有,他们会以各种借口来阻止华为进入西方国家。究其原因是对中国崛起的恐惧,而华为作为先头部队首当其冲,在这种莫须有的安全大棒下,没有中国公司是可以独善其身的。

    其实,以西方阻止华为投资的做法是错误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中国公司特别是华为的竞争,给他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它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和人民福祉。例如去年美国移动电话运营商斯普林特公司发起网络升级的招标,华为提供的方案可为运营商节省至少8亿美元成本。

    二是西方竞争者有一个从不提及的小秘密:现如今,几乎人人都在中国制造电信设备(如摩托罗拉、苹果、诺基亚、爱立信等)。中国企业和设计者已是全球电信供应链不可或缺的部分。限制华为或中国同类企业,转而支持阿尔卡特-朗讯或爱立信,这也许会让政客感觉不错。

    本来华为到西方国家投资和西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一样,不应当成为问题,更谈不上涉及国家安全问题。而现实是西方国家却习惯于将正常的商业活动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于是,软件、石油、汽车、钢铁、电信、铁路,无一不与国家利益有关,每个产业似乎都可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讨论。

    实际上,人们如何判定一个国家或一个群体有没有自信?就是要看他们对他人态度的过度敏感和过度反应。西方所谓“国家安全”的过度膨胀,其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他们着力阻止华为投资,恰恰反映了他们还缺乏自信。他们这样做,不是在示强而是在示弱;不是别人在毁掉你,而是你自己在毁掉你自己的尊严。(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相关评论:

 

美国的“潜规则”和“关系学”

世界舞台呼唤更多中国品牌

怎么看华为的喜与忧

美国调查华为实属“莫须有”之举

华为进军欧美国家屡屡受阻并不简单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