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外来人口拖后腿”,是想过河拆桥吗

2012年08月01日 10: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江宁区人口计生局发布《人口现代化:江宁案例研究》报告。报告披露,“生活质量”不仅是指物质方面,而且包括精神层次的感受,即“生活得好不好”。通过调研,专家获得的直观感受是,作为现在南京市常住人口最多的区,一方面外来人口并没有获得与江宁本地居民一样的待遇,另一方面外来人口的进入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专家提醒说,提升生活质量需要解决好外来人口问题,要提高外来人口中高素质人才的比重。

 



    “外来人口影响本地生活质量”?
   
    应该承认,外来人口中有许多人学历并不高,接受的教育程度有限,但是一个人学历低并不等于素质低,在学历与素质之间并不能简单画等号。而从现实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外来人口不但素质不低,而且其实际道德水平与为人品德还令人敬仰。如包括在北京此次特大暴雨中积极救助他人的人士中,有不少人就是没有北京户籍的外来人口,央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日前就通过请他们吃饭来表达对于这些“外来人口”的感谢与敬佩。【详细

 

    平心而论,将这跟“歧视”扯上边,可能是误读。专家分析,不无道理:社会生活中的基础设施等,终究有限,甚至本就稀缺,跟不上民众需求。在公共资源恒定的语境下,人口陡增,难免带来分配时的“僧多粥少”局面。于是,教育、医疗等资源愈显短缺。【详细
    
    外来人口拖后腿纯属偏见

    把本地人口社会生活质量有所下降的责任归因于外来人口太多,这显然带有偏见。像南京这样的大城市,根本离不开以中低端劳动力为主的外来人口所提供的家政、餐饮、装修等服务。恰恰是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才提高了本地人口的社会生活服务水平,提升了综合生活质量。【详细
    
    外来人口影响本地人生活质量是谬论,这种谬论很有危害,不但影响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伤害外来人口的自尊,而且容易激发本地人对外地人的仇视,滋生狭隘的地域保护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当前开放的社会文化建设,不利于城市的宽广胸怀的打造,不利于城市温暖所有人的城市精神升华的,其实,这还是一种自然经济时代的农村文化思想在作怪。【详细
    
    城市对外来工要心怀感恩意识

    外来人口在城市讨生活的同时,也为城市建设发展作出了贡献,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便利,城市不仅不感谢他们,还认定他们限制了本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要他们离开曾经洒下泪水与汗水的城市,城市对外来人口如此卸磨杀驴,感恩之心何在?民生情怀何在?再说,如果城里住的都是非富即贵的人,谁来承担城市基础性工作呢?【详细
   
    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应着眼于扩大整体性的增量供给,绝不能通过减损某个人群利益的办法去维系另一人群的福利,更不能以限制、封堵的思路去约束人民自由迁徙的宪法权利。江宁区常住人口114万,外来流动人口27万,这个比例与广州、深圳及其他一些南方城市相比,并不算特别大。如果政府充分发挥能动性,从民生出发,妥善配置各项资源,真正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的生活质量就能有所提升。【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良禽择木而栖”,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背井离乡、异地而居已情非所愿,如果还不被自己奉献了青春、精力的城市所接纳,让漂在异乡的“外地人”情何以堪?


    从另一方面说,如果一个城市缺乏容纳外地人的胸襟和气魄,只看到外来人口对公共资源的使用,而没有看到外地人的贡献,这个城市又凭什么能留住人才?又凭什么能畅通无阻地发展呢?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