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江宁区人口计生局发布《人口现代化:江宁案例研究》报告。报告披露,伴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江宁区百姓的社会生活质量不但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反而有所下降。江苏省社科院专家在报告中指出,外来人口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专家提醒说,提升生活质量需要解决好外来人口问题,要提高外来人口中高素质人才的比重。(7月31日《扬子晚报》)
江宁区计生局组织相关专家调研人口现代化课题,为地区发展建言献策,本无可非议。但是专家们调研人口问题,政府部门发布调研报告,应该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并体现民生情怀。该报告一方面说外来人口没有获得与本地居民一样的待遇,另一方面又认定外来人口限制了本地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笔者对此实难苟同。至于专家建议提高外来人口高素质人才的比重,言外之意就是说现在江宁区的外来人口多数是低素质人口,更是充满歧视外来人口,对农民工下达逐客令的轻蔑意味。让人不由得心里倒抽一口凉气。
当然,给外来人员增设门槛,称外来人员为低素质人口,并非不是江宁区计生局与相关专家的创造性建议。此前北京、广州、东莞也提出过类似建议。江宁区计生局不过是旧话重提,拾人牙慧而已。
应该承认,城市容量不可能无限扩大,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确实要引起重视,民众生活质量确实应该提高。但是,城市人口过于集中,主要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城市化所致。化解城市人口集中的矛盾,不能靠驱逐所谓的“低素质”外来人口来实现,而应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差距来解决。如果资源分配均衡了,城乡差距缩小了,外来人口何至于赖在江宁区不走?
外来人口在城市讨生活的同时,也为城市建设发展作出了贡献,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便利,城市不仅不感谢他们,还认定他们限制了本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要他们离开曾经洒下泪水与汗水的城市,城市对外来人口如此卸磨杀驴,感恩之心何在?民生情怀何在?再说,如果城里住的都是非富即贵的人,谁来承担城市基础性工作呢?
按照专家的说法,人口素质似乎专指学历层次之类。但是,真正的高素质人才除了学历高以外,还应该包括道德文明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心理素质等方方面面。动辄以“低素质”界定外来人口的人,能标榜自己的素质有多高吗?恐怕有些人穷得只剩下钱了吧。
毋庸讳言,外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学历层次比较低,他们很难解决什么高科技课题。他们也会给城市带来一定的资源矛盾与公共服务问题。但是他们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从事的多数是脏苦累、劳动密集型的基础工作。他们的存在价值不容忽视,城市也需要他们。他们需要城市给饭碗,城市也需要他们的奉献。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外来人口在城市打工,实际上是市场双向选择的结果,他们适应了城市的需要,他们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并不靠当地政府施舍而生存。如果江宁区不需要他们,没有他们的就业机会,不用提高门槛,他们也会知趣地离开。而外来人口带来的公共服务、资源压力是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外来人口为城市奉献了太多太多,他们参与分享公共服务与城市资源天经地义。城市显然不能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定他们限制了本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政府部门与专家不带头营造尊重外来人口的社会氛围,让他们公平参与公共资源分配,还认定他们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限制了本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试图关紧城市大门,让外来人口离开,这无疑在外来人口的心底划下歧视伤痕。
一句话,外来人口也好,本地居民也好;高素质也罢,低素质也罢。我们都是城市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共同构筑了和谐的城市风景。城市为何充满傲慢与偏见,没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呢?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