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邱林:全球粮食价格大涨 将波及我国推高通胀

2012年07月24日 09: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随着美国等地高温干旱天气的持续,国际粮价的“疯狂”也愈演愈烈。数据显示,过去一个多月,包括大豆、玉米以及小麦等谷物价格持续暴涨,大豆、玉米价格均刷新了纪录,受此带动,国内市场部分农产品已现涨势。由于国际粮价已打破下跌趋势,与粮价关系密切的国内CPI涨幅,也可能随之进入上升通道。(7月23日《证券时报》)

    在全球粮食价格疯涨的情况下,中国是否能够独善其身?回答是否定的。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粮食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不同程度地传递到中国来。全球产供失衡,粮价猛涨的局面不期而遇,从而导致全球处于粮食危机的边缘。

    尽管中国粮食实现了丰收,但由于今年中国大面积农作物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影响,导致粮食减产;同时,部分地方粮食自给率大幅减少,主要靠外地或进口来解决。以广东为例。该省每年自产粮食260亿斤左右,仅能满足全省户籍城乡居民的口粮和粮食生产种子用粮的七成左右,余下三成户籍居民口粮及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2000多万流动人口的口粮都需要从省外调进或从国外进口解决。

    当然,官方对此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国际粮价的疯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大。农业部一位官员近日对媒体表示,尽管粮食进口增幅较大,但是绝对量并不大,特别是与国内粮食产量相比,进口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小。中国一贯坚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国内农产品市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会过多受到外部影响。

    农业部给出的依据是,今年以来,粮食生产在“八连增”高起点上初步实现“好上加好”,农民收入在“八连快”好态势上继续保持较快增幅并高于城镇居民,农业农村经济整体做到“稳中有进”。其中,夏季粮油喜获“九连丰”,夏粮总产达2599亿斤,比上年增加71亿斤,冬小麦实现60多年来首次“九连增”。

    但在中国粮食“九连增”的背后,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由于人口增加、人们饮食结构变化等原因,国内粮食缺口不是减小了,而是增大了,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更大了。7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口重点商品数据显示,在所有33大类商品中,玉米、小麦和水稻等粮食进口量同比增幅最大。例如玉米进口达到187.7万吨,去年同期进口仅2.5万吨,同比增长达到令人咂舌的74倍。

    过去,中国具有较高的粮食自给能力,其粮食还大量出口。事过境迁,今天中国粮食的自给率已下降至90%以下,其中大豆进口对外依存度达80%,玉米和小麦对外依存也呈上升趋势。国内大豆及下游豆粕、豆油价格都与美国粮食市场价格走势和国际市场的基本面有极大关联。

    毫无疑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粮食价格和供应量的变化,都会对中国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国际粮价飙升、供应趋紧的背景下,国内的粮食安全形势更是不容乐观。一方面,国内粮食缺口中有10%左右依靠进口;另一方面,国际粮价的上涨和供应的紧张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到进来,进而增加国内市场的压力。

    即便最近公布的6月份中国CPI增速为2.2%,创了29个月的新低,但国际粮价的上涨会进一步传导到国内,中国CPI触底可能是昙花一现。因为决定市场价格的主要是变量,是缺口的价格,粮食缺口部分的价格往上推,会推动国内粮价的上涨。由于中国需要通过进口粮食来弥补缺口,进口价格将决定中国粮食的底价。

    我们从近期国际粮价的暴涨看出,目前粮食价格已脱离了供求关系和生产成本,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金融化的产品。我们不能低估国际粮价飙升对中国的冲击,更不能在粮食生产上有大的闪失。粮价飙升的终极要害岂止是通胀,更是资本涌入炒作图利。粮食与通胀的关系,简要地说,粮价是百价之本,占CPI的权重极大。所以,粮价动了之后,势必引发全局性的价格联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粮价疯涨不会波及中国是站不住脚是。中国是在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同时,粮价带来的通胀压力同样引人关注。(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实现粮食九连增要管控种粮成本

钱江晚报:走出一亩7块5的“麦田怪圈”

怎么看粮食连增后的价格上涨

谷贱米贵暴利产业链的后患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