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钱江晚报:走出一亩7块5的“麦田怪圈”

2012年03月05日 07:05   来源:钱江晚报   付瑞生

  汗洒一亩田,年赚七块五。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记者表示,根据湖南省统计,2010年农民每亩水稻纯收益是186.2元,其中包括104.1元的国家粮食直补,实际纯收益只有82.1元。2011年,由于生产成本上升了121.6元,农民纯收益仅有116.6元,除去109.1元的国家补贴,农民纯收益只有7.5元。

  收获了上千斤的稻谷,拧干了却只有7块5的收成,即使多收了三五斗也于事无补。一方面是粮食亩产越来越高,一方面却是种粮亏本农民惜售。当袁隆平发出 “农民可怜呀”,一声叹息的背后让人听出难言的悲怆。这首让人感怀的《春天里》告诉我们,粮食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即使粮食“丰产”年年放科技卫星,但是农民的“丰收”问题不解决,农民照样望粮兴叹。

  因此,当袁隆平提议政府要高价收购平价出售,通过购销“技术手段”的改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其实也只是解决地表问题,也是无奈之举。本来中国的粮食调控政策被认为就是一个CPI和农民利益妥协的产物。调查显示,对农民而言粮价不是偏高而是偏低;对城镇低收入群体而言,粮价不是偏低而是偏高。一方面要让农民增收,但是又不能对市民米袋子造成冲击,其实很难两全。也就是说,现有的粮食调控体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但这是有代价的。

  这个代价就是种粮与市场的脱节和农业与资本的脱节。不仅种粮农民没油水,参与粮食购销的粮商也是久旱无甘霖。与粮库“坐堂经营”相比,私营粮商跑乡串户、高价收购更受农户欢迎。但是粮商既没有各项财政补贴,也很难享受农发行优惠贷款,并不是一个平等的市场主体。因此“7块5困局”既有国家托市价格不高的原因,也有流通市场不活跃,缺少竞争主体的因素。另外,这些年中央对农业与资本的接轨始终留有谨慎。因为早几年,有很多城市工商企业下乡,结果却钻了政策的空子“种房子”、“种高尔夫球场”,极少愿意种粮食。正如学者党国英所说,目前形势下,最怕地方政府浪漫。因为地方政府初衷是“送戏下乡”,结果成了“放虎归山”。

  我想这就是袁隆平最后提出“国家要对粮价政策做出根本性改革”的原因。面对复杂的增收困局,既不可浪漫,也不可误了农时。留住“麦田守望者”,统筹城乡、统筹收入和分配方是根本。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