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贱米贵暴利产业链的后患

2012年01月05日 10:04   来源:东方网   陈云发

  据2012年1月2日新华社报道:以优质“五常米”著称的黑龙江五常市大米加工企业及销售商,从农民那里以每市斤2元的价格收购稻谷,加工成大米后,进行“过度”包装成为“高档优质”大米,一般每斤可卖到四五十元,精包装的达到百余元一斤,最高的卖到199元一斤。报道称:五常大米利润上的产业链严重失衡,农民辛苦种大米却不得大利。

  这种产业链失衡,已引起社会舆论大哗,它至少引起三大严重后果:

  首先是“谷贱伤农”。大米是稻谷做成的,而稻谷的生产者是广大农民。如果大米卖得很贵,农民仅得微利、甚而不得利或反而亏本,农民就不肯再种大米,这势必对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产生影响,从而使粮食种植面积得不到保证。农户为了降低成本,也可能滥用化肥或催熟剂等化工产品,对老百姓餐桌安全会构成威胁。

  其次是搅动粮价上涨。由于大米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其产业大,直接影响国计民生及社会稳定,若经过包装后的“加工大米”卖贵了,搞变相涨价,会带动其他物价相应地上涨,获利的是中间商,农民及城市居民均会受害,从而不利于社会稳定。

  再一个是构成价格欺诈。高价的“精包装五常米”,若非特殊种植、特殊的种子或特殊加工,仅是包装袋上下功夫,其稻谷原料仍是农民大田种成的普通稻谷,则就构成了暴利欺诈。大米加工、储运本身的花费很少,构不成对大米高价的影响;决定大米高价的是所谓的品牌,但大米的质量好坏,决定因素不是加工或用什么袋包装的“品牌”,而是稻谷的质量。构成稻谷质量的因素有五:一是种子品种、质量,二是农药、化肥残留物降低或消除,三是谷粒是否饱满?四是有否杂质?五是当地水土质量是否好?决定大米质量高低的五条因素都掌握在农民手里,但现在大米的价格却决定在中间商的手里,即通过“过度”包装、人为制造“品牌”,让所谓“品牌大米”卖暴利高价,这就是一种商业的欺诈。

  更可虑的是,目前市场上卖出的各种所谓“品牌豪米”,绝大部分均是一种包装噱头,即以每斤199元的五常“抗氧化有机米”而言,其种植据说也并未选择特殊种子、未加进特殊的肥料或生长素,未有特殊的管理,其水稻“喝用”的灌溉水也未经过特殊净化处理,怎么就成为“抗氧化有机米”了?令人百思不解。就算加工过程加进了“抗氧化有机”原料,那么我们倒要问:这加进大米中去的东西,是什么成分?该不该在包装袋上标明?对人体有无负作用?还有,这种“抗氧化有机米”产地的土质是否“绿色环保”?种植中用没用过无机肥及农药?这些都应有产品说明,并有质量部门的检测或跟踪证明。但现在仅是包装袋花样翻新,一般消费者又根本无法检测,这不是坑人吗?当然,在我看来每斤199元的“抗氧化大米”,是骗骗有钱人的,像我们这些中低收入者是不会去吃这种豪华品牌米的(我年轻时在农村种过水稻,知道光是在“加工”上下功夫,是生产不出“优质品牌”米的),但这种高价的把戏玩久了,肯定会普遍抬高粮价,农民却又不得益,这正是我们所忧虑的。

  从五常米的种植、加工、销售过程中的利益分布严重不公,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关系国计民生产业的流通领域,政府在价格上应该大胆地进行监管和干预,不能完全“市场化”,不能失管失控。民以食为天,吃饱肚子靠主粮大米、麦子、黄豆、玉米、高梁、小米等,这几项人民的餐桌主食,一定要做到有数量保障,要安全,而种地的农民稳定,则是根本保证,若谷贱伤农,就会有影响。怎样监管?首先是政府物价部门对粮价要进行干预,保证生产者的得利,抑制中间商的利益,最好的办法是让大米加工、销售“国有化”,或由政府派员驻企业进行监管,以保障种植者利益、稳定价格。第二是政府的物价、质监部门应对大米质量开展监管,目前市场的豪华米、优质米、有机米、抗氧化米等,都是销售商单方决定,并无质量检测部门的检测(跟踪)报告,这类大米的质量、价格完全是失控的,不监管不得了。第三是大米的价格定价权不能交给销售商,要坚持控制在政府手中。过去政府对农民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虽然政策上也存在束缚农民的问题,但粮价普遍是稳定的,保证了社会稳定。现在若搞成销售商(含加工环节)对种植户(用种植合同)进行稻谷统购、再自行定价统销,从长远看,必定抬高粮价,而农民又不得大利,既伤市民又伤农民,获暴利的是中间商,这就有社会稳定的隐患,不可不察。

  五常米农民不获大利的曝光,我认为值得全社会重视。奢侈米和奢侈金银飾品、奢侈化装品、奢侈包、奢侈衣被、奢侈宴等毕竟不同,它会逐渐普遍抬高粮价,其背后又是谷贱伤农,所以这不是好玩的事,更不是对粮商暴利的“红眼病”问题。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