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GDP增速破8 非得用房地产来保中国吗?

2012年07月14日 06: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6%,近12个季度以来经济增长首次破8,上半年GDP增长7.8%。(7月13日中国经济网)

    对于这个刚刚出炉的经济数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上半年这个龙头指标的表现尚在可接受的目标区间内。他同时表示,今后一段时间调控的关键是防遏偏快下滑,于稳増长和促改革中追求结构优化、质量提高。而面对GDP季度增速3年来首破8%,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却表达了另一种观点,他在自己的微博中说,上半年GDP增长7.8%,这主要是打压房地产市场的必然结果。理论与实践都能证明:没有房地产市场,保不住中国!

    不能否认,GDP季度增速与房地产市场是有一定关联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在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也介绍,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呈现增速继续回落、商品房销售降幅缩小的特点。他介绍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0610亿元,增速比一季度回落6.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6.3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996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0%,降幅比一季度缩小3.6个百分点,上年同期为增长12.9%。

    问题是,董藩教授说没有房地产市场就保不住中国,那么要防止GDP增速下行,是不是就非得用房地产市场来保中国呢?

    扒什么饭就为谁说好话,从事房地产研究的,为行业摇旗呐喊也属正常。5月底,北京楼市新盘成交量接近万套,创下16个月以来的最高纪录,董藩教授就在其微博称“本人斗胆说一句:可以买房了。”当时,他出此“一石激起千层浪”言论的理由主要有:政策底部早已出现,30多个城市微调救市政策未被叫停,且政策与舆论对楼市的压力明显减轻,以及保增长政策会间接惠及房地产业。

    那么,13日公布的GDP季度及半年数据,是不是给了董教授“地产保中国”理论以更为坚实的实践证明呢?

    7月,温家宝总理在江苏常州调研时强调,要把抑制房地产投机投资性需求作为一项长期政策。他特别指出,目前房地产市场信息比较混乱,市场对房价走势的预期出现一些变化,群众普遍担心房价反弹。要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房地产市场各项调控工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决不能让房价反弹,造成功亏一篑。

    总理的坚定表态,是不是让一些专家们“寝食难安”呢?目前,房价并没有出现实质性下跌,与普通民众的购买能力和承受能力还相差甚远。从最高层到普通民众都普遍认为,我们并没有实现房价合理回归,楼市调控任务依然艰巨,不能轻易放松。经济数据稍有纠结,为什么就有人鼓噪给楼市调控松绑,用房地产来保中国呢?假如调控再次放水,房价再次高亢前行,房地产市场能保住中国吗?恐怕是中国的悲哀吧!

    如今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单单是经济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楼市调控与每一个百姓都有或多或少的关联,绷紧着普通民众的神经,更关乎政府和政策的诚信度。GDP季度增速3年来首破8%,有下行之忧,其中既有欧债问题、美国经济上升乏力等外部因素,也是中国经济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们更需要的是如贾康所说的那样,对各种内外矛盾进行自我调整,在“稳増长和促改革中追求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

    不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尽早把像房地产投资这种粗放扩张为主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以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增长,不好好利用经济结构改善来解决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从长远来讲,中国经济恐怕还得徘徊或止足不前。

    不要再把“用房地产市场来保中国”当成什么拯救中国经济的“灵丹妙药”啦!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应该树立一种更为科学的经济发展观,在稳增长中深化各项改革,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注重追求技术进步,以创新驱动型经济成长方式替代简单的要素驱动,关注民生福祉并构建服务型政府。我们更要在可接受的经济增速目标区间内,解决和协调好经济增长、民生福利与保障、财税与财富增长等各种目标之间的平衡关系,并做好相应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建设。

    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前夕,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在上证报发表文章称,把经济增长着力点寄望于房地产,既是工具性发展思维的体现,也是历史对各级各地政府责任感的考验,更是一种危险的游戏。正如章玉贵的看法,引领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引擎应该是深耕经济转型,切实加大对智能化制造等先导性技术的投入,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与新技术产业化水准。

    董先生的“没有房地产市场就保不住中国”论调,或许可以用极短的时间、粗暴的方式把中国经济从低谷推上高高的云端。但若无视这其中的巨大风险,中国经济或将“走火入魔”,狂热过后,全社会也许是在“浮云”中裸奔,因为,这样急功近利用泡沫顶起来的中国经济根本见不到“实地”!(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经济不会像股市那么糟糕

 

     别拿“刚需”和“行政干预”说事

 

     中国经济,到了说GNP的时候了

 

     “稳增长”切勿荒芜“转方式”

 

     让房产担起更大责任是别有用心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