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到了说GNP的时候了

2012年07月01日 07:00   来源:解放日报   郑红/张小乐

  本报记者 郑红 张小乐

  采访嘉宾:

  盛松成 中国人民银行调研统计司司长

  何 东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

  周 元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委员会成员、首席策略官

  张 春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

  谢国忠 独立经济学家

  乔依德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日前发布过两篇报告,一篇是说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另一篇提出了协调推进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的观点。两篇报告因为“说出了很多人想说的话”而引起学术界和媒体高度关注。在昨天继续召开的2012陆家嘴论坛一场专题会议上,关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或者说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次引发热议,并由此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应该说GNP的时候了,如果还把眼光停留在GDP上面,我们的“国际化体感”将会出现较大偏差。

  GDP和GNP的差距应转变

  GDP指国内生产总值,GNP是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字母之差,差的却不是一点点。

  简而言之,GDP是以地域为界,以中国为例,只要在中国境内,所有企业和自然人创造的产值,都属于国内生产总值,即GDP。而GNP是以“人”为本,以中国为例,只要是中国籍居民和中资的企业,不管是在中国境内还是在中国境外,其产出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即GNP。

  盛松成说,现在GDP概念比较普及,但实际上GNP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指标。目前,中国是GDP大于GNP,而发达国家正好反过来,是GNP大于GDP。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对外投资小于人家投进来的,这与我们中国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体的身份很不相称。

  乔依德告诉记者,中国的GDP一直大于GNP,是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过去三十年一直在大力吸引外商投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中国也应该逐渐改变现状,让资本走出去,让GNP逐渐大于GDP。

  在乔依德看来,GNP大于GDP是一个自然过程,现在统计上可以两个指标都用,提醒我们两者的差距,从中可以看出国际化差距。

  人民币走出去迎机遇期

  人民币账户开放的机遇期已经来临。盛松成表示,这一判断的前提是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GDP大于GNP,正是扩大对外投资的好时机,而中国企业和个人走出去扩展世界市场,无论是购并国外企业,还是购买原材料、能源等,都必须有资本账户开放的配合。

  盛松成表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达3.2万亿美元左右。而国内现实的产能过剩已是业界共识。如果中国能够开放资本账户,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这对国内调整产业结构也有好处。

  何东表示,今后GDP增长会逐渐趋缓,对外投资是国家财富收入的一大来源,而前提是资本账户开放。他举例说,资本账户不开放,私有部门不能自由对外投资,而我们又持有大量外汇储备,国际收支的投资收益很低,只占GDP的0.5%。反观资本账户开放的日本,虽然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非常缓慢,但日本居民每年国外资产的净收入可以达到2%—3%的GDP。

  资本账户开放“路径图”

  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应该遵循怎样的路径?专家观点有交锋。

  谢国忠是坚定的“先内后外”论者。就是先完成国内汇率制度市场化改革,增大汇率波幅,再考虑利率市场化,最后再完成资本账户全面开放。他说,没有完善的浮动汇率制度而贸然开放资本账户,其结果是导致境内外资本大量、频繁流动,造成巨大金融风险。周元也认为,要有一整套市场机制,考虑到所有组合、风险问题。

  而张春认为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并不可怕,我国拥有巨量外汇储备,完全可以承担。

  盛松成认为,开放资本账户最大的风险在于短期债券,可以最后开放这一领域以规避风险。他进而提出了目前市场主流的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路径图:1—3年、3—5年、5—10年,即短期、中期、长期。短期放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中期放松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支持贸易发展;长期依次审慎开放房地产、股票、债券等。他同时表示,按照此路线,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项下开放并没有先后次序,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推动的过程。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