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因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作为发展热情的牵引者原本并不完全够格,在中国官员的高涨热情之下,GDP的牵引资格更显其虚弱之质。
很少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像中国这样,把GDP的增长在事实上放在了发展的独一无二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在GDP作为一种经济核算标准被创造出来之后,GDP在中国找到了它的最佳试验场,既充分显示了GDP在牵引地方发展热情方面的强劲动力,又把GDP的缺陷暴露无遗。
无可意外地,在各地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中,GDP再次牵引着地方官员的发展热情。这一热情甚至达到了高涨的程度,因为有不少省份把“GDP翻番”作为了“十二五”的经济增长目标,地级市的目标则还要宏大。GDP的目标如此高调,必然使人们深忧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能够转变成功。如果在未来的关键五年失去经济转型机会,中国的未来还会有腾飞远航的后劲吗?
我们无意因为GDP的弊端而否定地方官员的发展热情。相反,正是几十年来的这种一往无前的发展热情,使中国经济的“块头”变得非常的大,使中国走过了其他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路。没有这一种发展热情,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成功。
GDP因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作为发展热情的牵引者原本并不完全够格,在中国官员的高涨热情之下,GDP的牵引资格更显其虚弱之质。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在彻悟之中,决定取消GDP的牵引资格,那么,我们又靠什么来牵引发展热情?
不能说取消GDP之后,发展热情的牵引者就缺位了。事实上,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寻找替代者,在理论上也有比较完美的模型。比如,“绿色GDP”,但这一新生的牵引者夭折的事实表明,“革命式”的替代必然遭遇到坚决的抵制。因为在一些地方,扣除环境污染等的成本之后,其GDP为零甚至为负,地方主政者的脸上如何过得去?其发展热情也必定极大地受挫。某种意义上说,“绿色GDP”是一面镜子,把GDP的缺陷全部照出来了,它的夭折命运也就成为必然。
其实也一直有一个堪与GDP这个国内生产总值比肩者,即GNP,国民生产总值。它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GDP的不足,却也有着自身的一些缺陷,据称是“无法在总量下面分出产业结构,不便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控”。说白了,GNP与中国现有经济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话语错位,有一定的“语言障碍”,相比较而言还是GDP的话听起来耳熟,也早已习惯了。
也许,问题的更深层原因在于,GDP在身担牵引者重任几十年后,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导向作用之后形成了现实压力,又产生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强大惯性势力。要取消GDP的牵引者地位,首先面临着这些现实压力和惯性势力的影响。我们说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要转变GDP所固化的某些发展模式。显然,这种转变和取消GDP资格一样都面临着同样的艰难。
所有的问题都似乎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拿出一个能够替代GDP的标准来。那么,有没有一个更科学合理的经济核算标准,既能够较好反映和衡量中国的经济状况,又能够为各级官员所接受,更能够导引中国走科学发展之路?或许是存在的,但这需要极高的智慧。不过在中国的经济学家还没有足够的创造力之前,增加GNP的权重,弱化GDP的影响,或许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