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稳增长”切勿荒芜“转方式”

2012年06月26日 06: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端午节刚刚过去,或许现在您的舌尖上还留有棕香,算算日子,年中已至,总该筹谋下半年了吧!

    回顾上半年,整个经济运行可以用“复杂+困难”来表述,外有欧债危机阴云未散之困,内有经济加速下滑之忧,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极为明显。

    我们不妨看看6月21日新公布的一个经济数据: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值从5月的48.4降至6月的48.1,创年内新低。如此数字,表明实体经济继续放缓,尽管疲弱幅度有所缓和,但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延续萎缩状态。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地认为,汇丰数据并不能代表中国实体经济的整体运行状态,我们已知的5月工业增速相比上月由9.3%回升至9.6%的。近期政府又出台新能源、家电补贴等刺激政策,发改委也加快审批了一些重点投资项目,铁道部、电监会等多部委在民资投资方面更是频繁出台新政策,一旦这一系列“稳经济”政策发酵,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或许可以得到抑制并改观。由此,一些乐观派学者预判,中国经济将二季度摸底,自三季度起底反弹。

    那么,在未来3个月,这种U型经济运行曲线能不能真正转为实际运行轨迹?“大底部”果真能在短时间内形成?

    我国能否在年中迎来经济增速拐点,最关键的是由经济运行的内部因素决定的。相当多人认为,“城市化”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支撑,这种观点并没有多大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是可以释放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也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条件。问题是,城市化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因素,短期过度推进难免会遇到诸如土地、环境、资源能源等许多制约因素。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是有巨大空间的,但绝非能在短时间内将它填满。比如说楼市,搁下房地产是否可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争辩不提,有一点比较显见的是,一味依靠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来提振经济是不可持续的,真正推动经济可持续成长,必须依靠转型,也就是“十二五”规划强调的“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

    当下,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阵痛期。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面临的下行压力显然大于上升动力,而扩大内需还需依靠收入分配改革等行动来推进。如此表明,经济下行趋势不会是暂时的,也难以靠2-3个月的时间可以改变。换句话说,宏观调控可以改变经济增长的变动曲线,但难以根本改变经济运行趋势。

    当然,探讨经济运数也不能不考虑到外部环境。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市场,双边贸易摩擦有可能加剧经济下行趋势。时下,希腊的新大选结果应该是为纾困提了供一个积极因素。然而,解决希债问题的路还很长,即便是“留在欧元区”这个老问题都可能依旧困扰着这个地中海国家。欧债危机使得欧洲国家深陷衰退泥潭,他们恐怕难以一时脱离困境。  

    虽然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四国首脑22日在罗马举行的会议上,同意用总额达1300亿欧元的一揽子计划刺激经济增长,但不得不说,在一些能够平息危机的关键性举措上,欧元区的领导人总是慢半拍,提振经济和增加就业的共识,统一思想如何落地还需进一步观察。

    欧洲艰困,美国经济也好不到哪里去,爆发了5年的次债危机问题也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让“火堆”上煎烤着的山姆大叔来把低迷的世界经济拖出泥沼,总有点“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之感。

    欧美发达市场难以好转,中国经济的外需寄予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行不行?假如能够有效排除一些贸易干扰,做出更多的努力,是可以从俄罗斯等“金砖国家”和其他经济体获取一定贸易增量,弥补发达国家市场那一部分萎靡增速的。但要在其他经济体伸展手臂,还面对着自主创新技术水平、能源资源紧缺、人民币汇率和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等不利因素,纾解这些问题和瓶颈也非“一日之功”。

    总之,下半年的经济增速难以像往年那样有非常明显的回升,期望在短时间内改变比较低迷的经济形势是不够客观的。“下行-低谷波动-回升”的L型经济运行轨迹,或许是中国经济下半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运数”,且经济低谷的横拉间段还可能会比较长。

    事实上,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把GDP增长的预期目标定为7.5%是比较客观的,我们的工作重点还是应该放到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稳增长”切勿荒芜“转方式”,一个长时期、高水平、好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比“保8”更来劲,更是回应中国经济“崩溃论”诅咒的最佳魔方。(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陈宏:经济稳增长 农村也是重要阵地

 

易宪容:“稳增长”应避免闯入误区

 

稳增长还得看投资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