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硬科技“长跑”路上,怎能少了“你”

2024-12-07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中国经济网 席田亮/摄)

  科创新苗,将有更多“金融活水”再次滴灌。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措施,推动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央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

  发展创业投资是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没有创业投资的支持,很多“小巨人”“独角兽”等创新型企业难以快速成长、发展壮大。当前的国内创投市场中,国资是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截至今年6月,央企共管理126只创投基金,认缴规模529亿元,已投金额313亿元,在推动科技攻关、纾解卡脖子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实践来看,促进创投行业健康发展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耐心资本。“从0到1”的创新,最激动人心。但圆梦之前,往往要走过艰苦、寂寞的长路。那些急脾气的资本,不可能成为有眼光、有耐心的旅伴。如何培育发展壮大耐心资本呢?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有形的手”要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国资出资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此次政策措施为央企创投基金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是明确“投到哪里”,也就是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具备硬科技实力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创新企业为主要投资标的。另一方面是解决“钱从何来”,中央企业应当围绕主责主业,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引领各类长期资本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开展有效投资。

  还要看到,针对此前国资创业投资“不敢投”“不愿投”等问题,无论是“考核评价以功能作用发挥为核心,兼顾效益回报等要素,不以单纯追求财务回报为目标”,还是“根据投资策略合理确定风险容忍度,设置容错率,重点投向种子期、初创期项目的基金,可设置较高容错率”,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有利于央企创投基金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拓展发展空间,大胆往前走。

  今年以来,广东、湖北、湖南等多地发布文件,明确建立国资创投机构业绩考核、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比如,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提出“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此外,部分国有创投机构内部已初步建立了激励容错机制。近日发布的《2024年国有投资机构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调研报告》显示,受访机构中,超六成建立了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超五成建立了激励机制。

  进一步看,央企创投基金“入局”后,仍需兼顾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比如,怎样与成熟的市场化投资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孵化和培育科创企业成长,就是值得思考的课题。期待各地积极探索财政资金、国资收益和社会资金多渠道并举的滚动投入机制,有序吸引有条件的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推动更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资本更加耐心,创新更有信心。突破前沿科学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都需要战略定力。陪伴硬科技“长跑”的路上,央企创投基金理应不负众望,有所作为。(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为央企创投铺平“长跑”跑道

     央企发力创投基金 壮大耐心资本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硬科技“长跑”路上,怎能少了“你”

2024年12月07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中国经济网 席田亮/摄)

  科创新苗,将有更多“金融活水”再次滴灌。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措施,推动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央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

  发展创业投资是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没有创业投资的支持,很多“小巨人”“独角兽”等创新型企业难以快速成长、发展壮大。当前的国内创投市场中,国资是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截至今年6月,央企共管理126只创投基金,认缴规模529亿元,已投金额313亿元,在推动科技攻关、纾解卡脖子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实践来看,促进创投行业健康发展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耐心资本。“从0到1”的创新,最激动人心。但圆梦之前,往往要走过艰苦、寂寞的长路。那些急脾气的资本,不可能成为有眼光、有耐心的旅伴。如何培育发展壮大耐心资本呢?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有形的手”要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国资出资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此次政策措施为央企创投基金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是明确“投到哪里”,也就是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具备硬科技实力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创新企业为主要投资标的。另一方面是解决“钱从何来”,中央企业应当围绕主责主业,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引领各类长期资本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开展有效投资。

  还要看到,针对此前国资创业投资“不敢投”“不愿投”等问题,无论是“考核评价以功能作用发挥为核心,兼顾效益回报等要素,不以单纯追求财务回报为目标”,还是“根据投资策略合理确定风险容忍度,设置容错率,重点投向种子期、初创期项目的基金,可设置较高容错率”,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有利于央企创投基金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拓展发展空间,大胆往前走。

  今年以来,广东、湖北、湖南等多地发布文件,明确建立国资创投机构业绩考核、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比如,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提出“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此外,部分国有创投机构内部已初步建立了激励容错机制。近日发布的《2024年国有投资机构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调研报告》显示,受访机构中,超六成建立了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超五成建立了激励机制。

  进一步看,央企创投基金“入局”后,仍需兼顾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比如,怎样与成熟的市场化投资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孵化和培育科创企业成长,就是值得思考的课题。期待各地积极探索财政资金、国资收益和社会资金多渠道并举的滚动投入机制,有序吸引有条件的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推动更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资本更加耐心,创新更有信心。突破前沿科学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都需要战略定力。陪伴硬科技“长跑”的路上,央企创投基金理应不负众望,有所作为。(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为央企创投铺平“长跑”跑道

     央企发力创投基金 壮大耐心资本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