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中海油重复上马煤化工算不算“拍脑袋”

2012年07月17日 09: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产能过剩日渐突出的中国煤化工行业,中海油集团又落下一子。中海油华鹤公司投资30多亿元的3052化肥项目施工合同签字仪式日前在北京举行。该项目以煤为原料,采用GE公司的水煤浆气化工艺和低压合成工艺碳酐气提硝酸铵工艺,年产能为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大颗粒尿素。(7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

    中海油的这个项目是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悖的,换句话说是一项重复建设工程。中海油的这个项目来的不是时候。因为该行业产能已经长时间处于严重过剩状态。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就下发了《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煤化工项目审批管理,不得下放审批权限,严禁化整为零,违规审批。该通知还指出,有的企业以发展煤化工为名,行圈占煤炭资源之实,项目盲目布局,造成大量重复建设。

    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的下滑,煤化工产能过剩的弊端暴露得更加充分。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还将有18个新建合成氨和尿素项目投产,合计合成氨产能564万吨,尿素产能873万吨。

    现在众多的国企打着为国家能源战略考虑的旗号,让煤化工项目在中国遍地开花。但是在这背后,巨大潜在风险和环境成本被忽视了。以中海油煤化工项目为例。该项目走的“煤-合成氨-尿素”路线,而类似的项目已是煤化工领域中过剩的重灾区,国内尿素生产存在开工率不高和产能扩张并行的状态。

    实际上,在利润驱使下,一些国企迷失了方向,走上了老路。企业投资的无法自抑,使得不少行业仿佛再现中国式传统产业的经典老路:先是利益的驱使一哄而上,然后是无序混乱的行业格局,最后各个企业品尝恶性竞争的市场恶果。

    国有企业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太大,且资金浪费十分惊人,这其中最主要的浪费就是重复性投资浪费。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日本大中型企业的决策失误率大约是0.28%左右,发达国家大中型企业的决策失误率平均大约是3%左右,然而,中国的国企的决策失误率则相对高得多。

    正是决策程序上的不完善等,使国企少数领导在投资项目的规划上经常出现“拍脑袋”决策的项目,加上这些项目都是在非科学的决策的基础上运营起来的,往往带来资源的巨大消耗和资金的巨大浪费。

    一个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都应当经过调查分析预测发展前景,并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其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但国企频繁发生“拍脑袋”项目原因是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很容易导致国企少数领导靠自己的主观臆断来搞决策。(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中海油的傲慢源自过度保护

中海油有几个员工能拿到38万年薪?

发改委的自我批评让民众生活更有信心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