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南京的PM2.5监测点将实时发布PM2.5数据,而南京选取的3个PM2.5监测点分别是草场门、玄武湖以及仙林大学城,引起网友质疑。网友称,这三个地点都在绿地湖畔并且远离主干道,测出的数据未必有代表性。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针对此问题回应称,不存在刻意选点。(3月16日《扬子晚报》)
PM2.5从当成秘密的秘而不宣,到监测、并公布数据,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符合民意需求。但是,要把这件进步的民心之事办好,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当多考虑民众的感受,接受群众的一些可能“不科学”、“不合理”的要求,不要把科学与民意有机结合起来,PM2.5监测点选址要像PM2.5一样均匀分布,而不是引起公众质疑和误解的分布不均,只选择在“很绿化”的山水相连的风景区、大学城地区。
从科学角度说,确实如专家所言,PM2.5在大气中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在气流的作用下会有所流动,加上各个监测点有一个监测范围,一般可达周围数公里。因此,在同一片监测区域内,在“很绿化”的风景区和不太绿化的居民区测到的数据出入不太大,甚至居民区的数据比风景区还要高。但是,广大老百姓不是科学家,没有过多的科学知识,对于PM2.5的了解本来就很少,要不是近期媒体的大量报道,很少人知道PM2.5,一般人对空气质量的认知更多的是凭借自己日常生活的感受,那就是感觉远离公路的风景区的空气质量要比天天接触汽车尾气的居民区好很多,郊区和农村要比城市好很多。从这个角度说,公众由此担心PM2.5监测点全部选择在“很绿化”的风景区、位于郊区的大学城而导致PM2.5数据差别很大,乃至失真也是情理之中的认识,也是正常逻辑思维下的质疑。
然而,当公众质疑PM2.5监测点选址不科学之后,即使监测出来的数据是真实的、科学的,公众也不会相信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尤其是当公布的PM2.5数据与公众的生活感受不一致时,公众就会更加质疑数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从而危害政府的公信力。从这个角度说,在公众怀疑PM2.5监测点选址不合理的情况下,公布PM2.5数据与过去不公布没有实质性区别,不同的是一个是公众完全不知道数据,另一个是公众知道了数据,但是不相信数据。消除公众的质疑,最佳选择就是均匀分布PM2.5监测点,要在不同地区选择建设PM2.5监测点,既要在人口活动频繁的风景区、大学城建设PM2.5监测点,更要在人口集中居住的市区的居民区附近。
当然,不可否认,PM2.5监测点选址的确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制约,建监测点有自身条件限制,需要25米的高度距离,而且角度和视野上都有要求,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都能够建设监测点。但是,这不等于是监测点分布不合理的借口,不是监测点分布不均匀的理由。事实上PM2.5监测点分布合理的关键因素就是要看监测点附近有没有很多人居住,而不是有没有很多人活动。而且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综合评价一座城市的空气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就是监测点合理布局。
总而言之,虽然PM2.5分布均匀,但是PM2.5监测点分布也要均匀,必须在市区人口集中区、市区人口稀疏区、风景区、公路附近、农村、郊区都建设PM2.5监测点,只有分布均匀的PM2.5监测点监测出来的数据才能代表一座城市的PM2.5的真实情况,才具有代表性,也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