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天寒地冻,又到了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开展各种各样送温暖活动的高峰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终送温暖活动有点变味走形了。每到这个时候,一些大一点的领导干部,便会带上大小部门的头头脑脑,带上慰问金、慰问品,前呼后拥、车水马龙、警车开道、记者尾随,阵容煞是强大,走东家、奔西家,这家递上红包,那家送上米油,并说上一些嘘寒问暖的话。但照片一拍、新闻一发,便宣布送温暖活动圆满完成。
年年送温暖,年年依然有群众感到生活困难,更有一些群众成了专业“困难户”,年年被慰问,甚至还省领导来慰问、市领导来慰问、县镇领导还选择去慰问。更有甚者,被送温暖的对象,一点都不穷,还显得很富足,而真正的困难户,却可能因为路道不好走,而无法被慰问。
送温暖活动,送的应该是温暖,而不是形式。形式主义害死人。但是,总有那么一些党政官员对形式主义视而不见,并且还乐此不疲。尽管口头上声称要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总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就拿送温暖来说,作为一种表达党委政府对困难群众的一种关爱、关心和关怀,需要年年搞。但是,如果不在形式上改革,不在内容上充实,只会让群众感到滑稽可笑。
对于困难群众,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温饱问题,的确需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但是仅仅依靠年终送上几代大米、几瓶油、几百块钱,就能使他们摆脱困境,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是不可能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固然需要输血,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造血能力,要帮助他们寻找发家致富的门路,培养他们与生命抗争、为生活拼搏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实现自救和自我发展,而不是产生依赖和等要靠心理。
温家宝总理说过,“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既是温总理的内心独白,更是对各地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一种素质要求,同时也是各地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送温暖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为党分忧、为民解忧。应该以帮助群众解决了多少实际困难作为衡量送温暖活动实效的唯一标尺,而不是动员了多少干部参与了活动,更不是宣传发布了多少条新闻。必须要将温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几件实事、做几件好事、解几件难事。
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以人为本、发展为民,必须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牢牢把握的宗旨和原则。让群众生活幸福,才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让群众幸福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让群众生活幸福的发展,才能让群众跟着我们一起去谋发展,这样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就是群众拥护的发展。我们开展送温暖活动,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而要真正让群众过得幸福,不是光靠年终或重要节日的一两次的送温暖活动,就能解决的。送温暖必须时时送、事事送。每时每刻,在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发展大计的每一件事情上,都要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做到百姓心坎上、群众心窝里,才能够让群众感到踏实、放心、舒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员干部要想把送温暖送到百姓的心坎上,必须首先心里能够装着群众,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有心里有民,才能真心为民、真情惠民、真诚待民,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
(责任编辑:张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