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有些过时了,节前“送温暖”的大潮刚刚过去,可我还是决计把它写出来,因为没有这一年一年大潮的冲刷,我还没有如此清醒;又因为中国传统节日一个接着一个,此潮刚退,彼潮又将蓄势涌来,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写出来或许能赶上下一个潮头。
开宗明义,我是很不赞成“送温暖”的。当然,在此之前不是这样,我也曾被“温暖”感动过,心中“暖暖的,舒服”。后来,我就感到这“温暖”一点儿都不温暖了,特别是看到这一“亲民动作”,成为传统节日领导干部的“规定动作”,节前少不得的“亲民风景”,又掺杂进时下“被捐款”、“被就业”、“被自杀”、“被统计”的“被”味道,我就更坐不住了,“送温暖”表面上看是善举其实并不是善政。
春节前的一个早晨,某电视台报道,某地政府节前慰问某重点工程农民工,慰问也有着“送温暖”的内容,我特别注意到,慰问品中有电热器,东西是好东西,可那是南疆啊!可都“六九”出头了啊!眼看着天一天比一天热了,那东西还用得着吗?这可以说是慰问品买的不对头,或是送的不是时候。还是这天的中午,又看到一条新闻,某市市长请公交车驾驶员和的哥吃饭,也说是送温暖,事情是好事情,可新闻图片背景特别抢眼的横幅令人不爽:“市领导与出租车、公交车驾驶员心连心”,既然是“心连心”就是相互依偎着,何来市领导“送温暖”一说?这可以解释为“用词不当”。
以下的现象就难以理解了。
领导前面走,随从后面跟,其中还有不少媒体的“长枪短炮”,一大帮子人撵狼似地进入一户据说是特困的家庭。年轻领导递上红包,古稀老人诚惶诚恐地接住,电视台记者恰到时候地将这家的悲惨生活揭了个底儿掉,大家众星捧月般围着,不是亲人,胜是亲人。一方感激啼零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市领导!”一方豪情万丈地说,“党是不会忘记你们的,政府是不会忘记你们的!”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向下一家走去。
还有报道说,去年(应该已是前年了)元旦到春节的送温暖活动中,西安市有一位孤残老人,一周之内被洗了8次澡;广州市有一位孤寡老人,一上午来了5拨人,老人被量了4次血压,理了两次发;上海市有一位独身老人,先后收到了6床棉被。温暖确实是温暖了,可一暴十寒的“温暖”谁也消受不起。
这就是眼下的“送温暖”。仔细想想,这“温暖”究竟是谁给谁送呢?好多领导干部一年四季身居庙堂,有些“高处不胜寒”,趁着传统节日,到人间走走,用公家的钱慷自己的慨,还能听些受用入贴的感谢话,是弱者给强者送了温暖;晚上和第二天,电视和报纸牺牲了弱者的尊严又将这温情放大,让领导沉浸在更多的温暖包围中。
如果说这是作秀,也罢。下面的“送温暖”则是作恶了。某地法院将一年中追讨回的农民工薪水,集中在春节前发放,也美名其曰为“送温暖”。那场面锣鼓喧天,红旗招展,领导台上慷慨激昂,黑压压的农民工台下席地而坐。眼看着离春节没几天了,返乡的车票还无着落,更担心买不着,如果说这时候“温暖”,还不如说是心急如焚烧的。那年,我同单位领导到扶贫点上“送温暖”,四里八村的乡亲们一大早就跋山涉水地来了,却在寒风中等到中午。我就纳闷,这个发放仪式就那么重要,就不能随时发放,就不能让乡村干部代劳一下?
其实,温暖原不该这样送的。如果说某家不幸失火,烧掉了全部家当;或某家有人突然患了重病急等钱用,我们捐物捐款算是雪中送炭。可现在的“送温暖”却不是救急,而是穷人天天生活在窘境中。这世界贫富差距很大是一个现实,那么穷人的生活就应该有最基本的保障,买不起房能租得起,吃不起高档营养品能填饱肚子,没有华丽的服饰却还能御寒,无钱到风景名胜疗养还能瞧得上病。社会保障机制应该成为一棵大树,为穷人遮风蔽雨,这是政府责任的担当,政府财政理应往这里倾斜。如果,把买公车的钱,公款吃喝、旅游的钱,建豪华办公大楼的钱,搞景观工程、政绩工程的钱稍稍压缩点,穷人就有了基本生活保障。
子产任郑国宰相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眼下“送温暖”就是这样,让穷人享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写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应是穷人的权利。现在,权利成为“天山掉馅饼”的“好事”,“送温暖”的领导成了穷人的“贵人”,实在太具黑色幽默了。用蜓蜻点水似的“送温暖”,牺牲了少数穷人的尊严,遮敝了大多数穷人的辛酸和苍凉,又用这个假动作,掩盖了官员社会保障方面的不作为或慢作为。如果,“送温暖”一年年冠冕堂皇地延续下去,那么,我们的保障制度何在?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