愕然听取“弱”声一片

2010年12月15日 08:52   来源:南方日报   滕朝阳

滕朝阳

  或许正是习见、消极而巨大的力量,使即使处于社会中上层的群体也普遍产生了弱势感。

  调查统计不应满足于为常识做注脚,其价值在于发现问题。新近一项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是:一种普遍的“弱势心理”正在社会上蔓延。我无法判断这一调查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但显然,它引起了很多人注意,或者它的影响也“正在社会上蔓延”。

  以下是这一调查的几个重要数据:45.1%的受访党政干部、55.4%的受访知识分子,以及高达57.8%的受访白领纷纷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弱势”之声洋洋乎盈耳,使人惊愕。从一般历史经验和现实观察出发,这几个群体在社会结构中虽未必处于绝对强势,却也不至于下降为弱势群体。倘若他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那么谁又是真正的强势群体呢?一个官本位文化传统深厚的社会,如果连官员都成了弱势群体,这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的结果,无疑超出了人们根据常识便能理解的范畴。但如果调查结果是受访者基于真实意愿的表达,自然也不能说没有研究价值。

  弱势与强势总是相比较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以之来命名一个群体,则至少应当根据其现实的经济社会地位来判定。官员自称弱势,难道是由于这一群体的经济社会地位下降了吗?“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每年数以百万的青年才俊报考公务员,其竞争之激烈远甚于高考,莫非他们都是冲着成为这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去的吗?与从前相比,官员压力加大,得抑郁症的增多,有的竟至于自杀,但作为一个群体,称之为弱势,并不符合事实。起码,官员握有公权力,而这是其他群体都不具备的优势。官员自称弱势的原因,比如说“没有背景”、“收入有限”、在问责监督面前成了“惊弓之鸟”等,有的毫无道理,有的并无可比性,均不能构成自证其弱势的依据。

  除了相对的经济社会地位这一不可或缺的标准,科学地进行比较也是重要的一条。小官与大官比,当然弱势,但前者并不就成为弱势群体,因为和小民比,他们又能威风八面、作威作福。知识分子在反智主义盛行的年代,必定是弱势群体,但碰到“宰相须用读书人”的明君,他们又上升为强势。一个教授或研究员,收入固然不应低于卖茶叶蛋的,但若与日进斗金的房地产商去比,并因此自认弱势,恐怕也没多少道理可言。白领与老板比,自然弱势,但他们无疑站在蓝领的头上。一面拿市场体制的高薪,一面又有传统体制的稳定,这是人人梦想的一劳永逸的强势,但到何处去寻觅呢?你羡慕官员、教师的稳定,他们还羡慕你的高薪,也可以自称弱势。不过,以己之短形他人之长,或以己之长形他人之短,这样的比较又有多大意义呢?

  如果调查一下农民或农民工,他们中自认为是弱势群体的比例,想必要大大超过官员、知识分子、白领等人群,但从这个调查中似乎并没有听到他们的声音。如果问问他们如何看待官员等群体自称为弱势,他们很可能会认为那不过是谦虚、自嘲甚至诬蔑。所谓弱势心理蔓延,很可能只是弱势表达泛滥的表现,而自认的弱势能够得到表达,与那些无从表达的群体比起来,又何尝不是一种话语权的强势?官员等群体自称弱势的心态,不好妄加猜测,不过,以我有限的经验来看,示人以弱,也是强者保持强势、发展强势通常沿用的策略。

  我虽不认为官员等群体自称弱势具有整体真实性,他们关于弱势的界定方法也未必具有科学性,但从这一调查结果确实也可以发现他们各自的乃至共同的境遇。倘若连主导社会的官员群体、引领文明前进的知识分子群体以及身为职场精英的白领群体,都在心理上真实地感受到了弱势,那么就不仅可能意味着他们所处的阶层存在诸多损害公平正义的因素,也可能意味着他们心中存在共同的某种或某几种损害公平正义的强势力量。或许正是这些习见、消极而巨大的力量,使即使处于社会中上层的群体也普遍产生了弱势感。

  作者系北京青年评论家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