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感”背后是“不确定感”对反光校服别抱太多希望

2010年12月07日 07:59   来源:合肥晚报   王攀

  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 (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专家称刚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的缺乏是当下中国不安全感产生的源泉。(12月5日《西安晚报》)

  没必要对近五成党政干部自称“弱势”横加批判,也没必要对公司白领、知识分子自称“弱势”感到大惊小怪,他们的弱势感不过是比较而来。事实上,当我们说农民、工人才是弱势群体时,也是一种比较。

  官场论资排辈,没有背景的官员就会自感弱势,这是潜规则的问题;白领职场竞争激烈,职位不稳定,为了业绩全身心地投入战斗,很多人因此处于亚健康,这是转型期的问题;大学教授看到财富与权力联姻甚至转换,觉得自己处于弱势,这是转型期加潜规则的问题;等等。这些转型期和潜规则问题之所以盛行,在于刚性的制度和公正公平的程序在现实中要么缺位、要么被破坏,由此导致人们的不确定感。

  刚性的制度和公平公正的程序为什么会缺乏?一个流行的词叫转型期。不过,我总觉得这个词越来越像借口。对于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往往以“转型期”为其理由;不解决这些问题,也往往归于“转型期”——转型期过后就好了。可问题是,转型期只“转”不“型”。到底是转型期太漫长,还是既得利益者已由改革力量成了保守力量?

  如果说缺乏刚性的制度和公平公正的程序是转型期的问题,那么破坏刚性的制度和公平公正的程序,则是潜规则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少制度和程序,甚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有关公平公正的制度和程序更多。只是这些制度和程序被屡屡打破,仅仅是纸上谈兵。我们虽然知道潜规则的危害,可我们仍旧摆脱不了潜规则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种差异之所以很多人自感弱势,因为造成这种差异和扩大这种差异的,已经不再是“出生”这一件不可选择的原因,而是公平公正要么缺乏、要么被破坏的现状。保证刚性的制度和公平公正的程序真正有效,人们才不会对个体差异耿耿于怀,才不会有如此强烈的弱势心态。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