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有时听到一些在一线工作的同志抱怨,“政府做了很多好事,有些群众就是不领情、不买账!”显得无可奈何。
有的人试图从“群众落后论”中找到这一现象的源头。笔者以为,不能这样看。事实上,知道领情从来就是朴实善良的中国百姓的美德。那首“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他为人民谋幸福”,就是翻身农民领党恩情,发自心灵的真诚歌唱。而分得土地的农民,“送儿当兵”、“推着小车上前线”,更是领情感恩的实际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党群关系也十分融洽,人民群众对党纯朴真挚的情感,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尽管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加快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事也着实影响了一些人的个人利益,但“大河水涨小河满”,从总体上看,人民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这是有目共睹的。
那为什么还会发生“不领情”的现象呢?笔者以为,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要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党员干部确实丢掉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有的地方在作出重大决策、推进重点工作时,既不真心听取群众意见,也不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所作所为与群众所思所想大相径庭,甚至在一些方面与民争利,不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这样人民群众“不领情”就难以避免。但总体上看,这一现象毕竟只发生在个别人、个别地方、个别事情上,社会的主流是好的。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利益观念、得失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一些人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不懂感恩,不会领情,甚至“只认金钱不认情”,特别是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这就可能一边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一边发生“人心不足”的言论和行为。这虽然也是个别的、少数的现象,但给整个社会风气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不加以引导,就会“富了前庭后院,荒了精神家园”。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会也没有理由要求人民群众来领情和回报。而且,面对少数群众“不领情”的现象,我们不能埋怨和指责,而应从自身来加以反思,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千方百计让百姓“从心里认可”,要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扑下身子了解群众真实意愿,进入角色体验群众真实感受,设身处地解决群众真实困难,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才能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