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四川巴中市白庙乡政府推行阳光财政,实现财政支出公开数月以来,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少有回音,上级部门人员来乡与以往相比减少一半,当地百姓迫切希望解决的水、电、路等问题仍无着落。白庙乡负责人由此对财政公开产生困惑。
“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今天,从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到财政公开、政务公开、办事公开,在不少涉及满足公共需要、关系群众利益的领域,公开作为一种公共治理理念已日益付诸实践。而白庙乡的实践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公共治理过程中,仅有某一层级、某一环节的公开还远远不够。在公开性、透明度尚显不足的大环境中单兵突进,改革先行者往往会遭遇种种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困境。
公开的威力是巨大的。从内部看,把各项支出甚至包括吃喝、接待、送礼等开支晒在阳光下,将使握有开支权力的人不能随心所欲;从外部看,财政公开让那些过去想到基层捞油水的人多了忌惮。白庙乡的财政公开实践表明,公开对于减少公款吃喝、抑制吏治腐败、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倡导舆论监督、保障知情权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
但公开不能是“一个人在战斗”,必须有系统的制度建设相配合。只有乡一级,而没有其上属县、市乃至省的财政公开,那么整个财政系统就仍然缺乏透明,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假如对上级财政的支出缺乏严格制度制约,财政资金“谁送得多给谁、谁与自己关系铁给谁”的漏洞不能补上,那么结果就可能是谁搞财政支出公开,谁反而争取不到项目和资金,让财政公开的探索者付出代价。
在公共治理过程中,公开与公平、公正,三者不可或缺,必须实现良性互动,才能走向善治。一方面,应坚定推进公开,把那些关系群众利益、公共利益的事项和过程及时充分地公开,群众才能知其来龙去脉,评判是否公平公正,进而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制度。另一方面,把公平公正更多地贯注在施政理念和制度安排中,才能为公开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社会环境。否则单纯的公开将使执行者在内外交困之下放弃,或走向伪公开——公开的大都是无关痛痒的内容,群众希望公开的却付之阙如,对关键项目、环节、过程的公开虚晃一枪,让人看不懂、搞不明白。
就在白庙乡财政公开遭遇现实困惑广受关注之时,从白庙乡所在的巴中市巴州区传来消息,巴州全区51个乡镇和办事处都依法、规范地进行了政务财务公开,公开面达100%。在单个乡镇的改革成效已经显现的情况下,迅速将改革举措推广至全区所有乡镇,这一做法不失为一种帮先行者解困的有效办法:至少在巴州区,白庙乡不用再担心因自己的“特立独行”而受到区别对待。制度安排上的公平公正,在一定程度上为进一步的公开打了气、撑了腰。
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各种探索和尝试都难免同多种阻力迎头相遇。白庙乡和巴州区的财政公开试点,仅仅是其中小小的案例。时时把握好公开公平公正的关系,既有大刀阔斧改革攻坚的勇气,又有精心设计破除困境的智慧,改革才能克服阻力、不断推进。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