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大数据“杀熟”这种短视行为要不得,别让“算法游戏”误伤了消费者的信任。推动算法向善,打破“算法黑箱”,回归以人为本,才是平台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日,“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登上热搜。“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一些年轻消费者尝试通过评论“哭穷”建立“价格敏感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避免被“杀熟”。
反向驯化,真的管用吗?有的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算法驯化”实践攻略,称同样商品的价格确实有了显著下降。比如,有人通过反复评价“机票太贵”后,发现降价超过2000元。但仔细琢磨一下,不难发现机票价格变动受多重因素影响,是否因用户评论而导致降价却难以判断。
反向驯化的效果或许说不清楚,但这场“算法游戏”却鲜明地反映出消费者对大数据“杀熟”的反感和抵制态度。大数据“杀熟”行为严重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无形中伤害了消费者信任。长远来看,更将损害企业声誉,扰乱市场秩序,危害平台生态健康发展。
大数据“杀熟”正悄然蔓延至更多“隐秘的角落”,与此同时,这场“算法游戏”也愈演愈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算法改变,消费者的反击不断升级。除了给算法“洗脑”,一些年轻消费者还通过创建多个账号、伪装新用户、隐匿网络足迹以及操控评论等方式,与平台算法展开博弈,以此保护个人数据隐私,维护自身权益。
但由于算法持续进化,这些做法最终被识破是大概率事件。算法的初衷是利用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更贴心的服务。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却滥用算法,打着差异化营销的幌子,用大数据“杀熟”获利。消费者选择打破算法规则参与定价“游戏”,其深层次诉求更在于追求一个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