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赢得“算法游戏”不能仅靠反向驯化

2024-12-23 16: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大数据“杀熟”这种短视行为要不得,别让“算法游戏”误伤了消费者的信任。推动算法向善,打破“算法黑箱”,回归以人为本,才是平台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日,“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登上热搜。“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一些年轻消费者尝试通过评论“哭穷”建立“价格敏感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避免被“杀熟”。

  反向驯化,真的管用吗?有的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算法驯化”实践攻略,称同样商品的价格确实有了显著下降。比如,有人通过反复评价“机票太贵”后,发现降价超过2000元。但仔细琢磨一下,不难发现机票价格变动受多重因素影响,是否因用户评论而导致降价却难以判断。

  反向驯化的效果或许说不清楚,但这场“算法游戏”却鲜明地反映出消费者对大数据“杀熟”的反感和抵制态度。大数据“杀熟”行为严重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无形中伤害了消费者信任。长远来看,更将损害企业声誉,扰乱市场秩序,危害平台生态健康发展。

  大数据“杀熟”正悄然蔓延至更多“隐秘的角落”,与此同时,这场“算法游戏”也愈演愈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算法改变,消费者的反击不断升级。除了给算法“洗脑”,一些年轻消费者还通过创建多个账号、伪装新用户、隐匿网络足迹以及操控评论等方式,与平台算法展开博弈,以此保护个人数据隐私,维护自身权益。

  但由于算法持续进化,这些做法最终被识破是大概率事件。算法的初衷是利用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更贴心的服务。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却滥用算法,打着差异化营销的幌子,用大数据“杀熟”获利。消费者选择打破算法规则参与定价“游戏”,其深层次诉求更在于追求一个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

  当然,根治大数据“杀熟”,单靠消费者的“小算盘”“小计谋”,还远远不够。实际上,针对大数据“杀熟”,我国相关部门早已开始行动。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多项法律规定,对大数据“杀熟”进行规范。今年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

  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消费者防范意识进一步提升,平台靠大数据杀熟获利的时代终将结束。消费者信任是平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真正把消费者放在心上,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服务,企业才能走得更远。从长期来看,企业积极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算法定价机制,主动收回大数据“杀熟”的无形之手才是明智之举。

  算法不该变算计,数据赋能也不该变“负能”。大数据“杀熟”这种短视行为要不得,别让“算法游戏”误伤了消费者的信任。推动算法向善,打破“算法黑箱”,回归以人为本,才是平台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经济网 李月华)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读懂幽默背后的期待

     “反向驯化算法”是抵抗更是呼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赢得“算法游戏”不能仅靠反向驯化

2024年12月23日 16: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大数据“杀熟”这种短视行为要不得,别让“算法游戏”误伤了消费者的信任。推动算法向善,打破“算法黑箱”,回归以人为本,才是平台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日,“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登上热搜。“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一些年轻消费者尝试通过评论“哭穷”建立“价格敏感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避免被“杀熟”。

  反向驯化,真的管用吗?有的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算法驯化”实践攻略,称同样商品的价格确实有了显著下降。比如,有人通过反复评价“机票太贵”后,发现降价超过2000元。但仔细琢磨一下,不难发现机票价格变动受多重因素影响,是否因用户评论而导致降价却难以判断。

  反向驯化的效果或许说不清楚,但这场“算法游戏”却鲜明地反映出消费者对大数据“杀熟”的反感和抵制态度。大数据“杀熟”行为严重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无形中伤害了消费者信任。长远来看,更将损害企业声誉,扰乱市场秩序,危害平台生态健康发展。

  大数据“杀熟”正悄然蔓延至更多“隐秘的角落”,与此同时,这场“算法游戏”也愈演愈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算法改变,消费者的反击不断升级。除了给算法“洗脑”,一些年轻消费者还通过创建多个账号、伪装新用户、隐匿网络足迹以及操控评论等方式,与平台算法展开博弈,以此保护个人数据隐私,维护自身权益。

  但由于算法持续进化,这些做法最终被识破是大概率事件。算法的初衷是利用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更贴心的服务。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却滥用算法,打着差异化营销的幌子,用大数据“杀熟”获利。消费者选择打破算法规则参与定价“游戏”,其深层次诉求更在于追求一个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

  当然,根治大数据“杀熟”,单靠消费者的“小算盘”“小计谋”,还远远不够。实际上,针对大数据“杀熟”,我国相关部门早已开始行动。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多项法律规定,对大数据“杀熟”进行规范。今年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

  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消费者防范意识进一步提升,平台靠大数据杀熟获利的时代终将结束。消费者信任是平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真正把消费者放在心上,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服务,企业才能走得更远。从长期来看,企业积极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算法定价机制,主动收回大数据“杀熟”的无形之手才是明智之举。

  算法不该变算计,数据赋能也不该变“负能”。大数据“杀熟”这种短视行为要不得,别让“算法游戏”误伤了消费者的信任。推动算法向善,打破“算法黑箱”,回归以人为本,才是平台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经济网 李月华)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读懂幽默背后的期待

     “反向驯化算法”是抵抗更是呼声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