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驯化算法”是抵抗更是呼声

2024-12-17 07:25 来源:南方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反向驯化算法”是抵抗更是呼声

2024年12月17日 07:25   来源:南方日报   钟颐

  “第一次搜机票,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我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来就变成了1903元。”最近,不少年轻人晒出攻略,分享如何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平台算法。

  从“不同账号不同价”,到“多次浏览后价格上涨”……近年来,对于商业平台“看人下菜”“量身定价”的质疑声从未间断。然而,尽管算法滥用人人喊打,但在信息不对称之下,仅靠个人单打独斗很难有效反击。且不说取证和维权,就连觉察到“杀熟”都不容易。

  从这个角度来看,“驯化算法”与其说是策略,不如说是一种无奈——既然无法阻挡算法的滥用,干脆就去“干扰”数据源头,制造一个“虚假的我”:重置账号,加入“momo大军”,是为了模糊身份标签;操控评论,集体“哭穷”,是为了反向立“人设”;定期清理缓存,是为了对抗大数据的识别……一句话,就是要“用魔法打败魔法”。

  有专家指出:“互联网和算法能够很快识别出用户的真实动机和行为。”就其实际效果而言,“反向驯化”更像是一种“反客为主”,一种略显荒诞却又发人深省的“行为艺术”。比如,昵称和头像“去个性化”,难道平台就“不知是何人”了吗?至于文章开头的例子,其因果关系是否成立,也要打上一个问号。甚至可以说,从中还能嗅到一丝“精神胜利法”的意味:哪怕获取的只是想象中的“数据控制权”呢?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即便用户的斗智斗勇有效果,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说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那么算法的应有之义,就在于让这种连接更加精准适配。这种特殊性、泛在性,决定了其具体表现形式的多样,一旦偏离技术初衷、滥用支配地位,常规性的监管难以治本。拿频繁出现的“大数据杀熟”来说,尽管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简单粗暴的“杀熟”少了,拐弯抹角的“算计”却在变多,着实防不胜防。让算法更加公开透明,是技术向善的关键一环,也是企业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

  没有消费公平,“商业价值”行之不远;加强行业自律,也是自我正名。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价格差异,都是“大数据杀熟”,无论是学理还是法理层面,其中的边界都有待进一步探讨。但问题在于,面对“杀熟”争议,许多平台一边矢口否认,一边又语焉不详,视算法原理为商业秘密。试问,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何以打消用户的疑虑?让算法接受常态化监督,让其公平性经得起检视,定期进行自查自纠,乃至让多方参与规则的制定,方能真正建立互信,净化市场环境。

  在不平等的博弈中,注定没有赢家。不知年轻人的呼声,各大平台企业听到了吗?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