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裸”乡政府的尴尬与未来

2010年06月09日 06:25   来源:工人日报   刘以宾
    自3月15日政府业务经费开支全部“裸账”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政府成为舆论焦点。然而,乡政府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却少有回音,来白庙乡的上级部门人员与以往相比减少了一半,一些区级部门来调研的人临近中午,硬是要饿着肚子走,坚决不在白庙乡吃饭。(见6月9日《工人日报》)

    第一个敢于“裸账”的白庙乡政府陷入被动和孤立无援,让笔者联想到文学创作中一个问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即典型人物的性格、成长及命运,往往是典型环境作用的结果。毫无疑问,白庙乡政府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典型人物”,其典型性在于:在公款迎来送往饱受诟病、公众不断呼吁政府财政公开的社会背景下,第一个搞起了“裸账”。那么,孕育其成长或者说促进其发展的“典型环境”如何呢?

    在当下,要求所有地方和部门都去尊敬、支持白庙,还不现实。毕竟,一些人早已习惯了享受特权,而对廉洁行政、接受监督,很不情愿。这是白庙乡陷于“水至清则无鱼”局面的重要原因,也反映出白庙乡继续前行所需要的环境还不尽如人意。

    白庙乡政府因“裸账”出名后,为其叫好欢呼的似乎只是各界公众,而对其给予充分肯定的相关部门似乎并不多,学习、推广其经验的更是寥寥,这不能不令人遗憾。

    假如各地各级政府能从建设廉洁政府、切实为民服务的高度,充分肯定白庙乡的做法,将其培养成一个更成熟、更坚实的典型,那么白庙乡政府此刻的被动或许就不存在了。那些前来调研却硬是饿肚子走的人,与白庙乡之间也会少一份心照不宣的尴尬,多一份发自内心的理解。

    有人认为,白庙乡政府出名不应该是为了要钱;也有人建议其不等不靠,在困境中闯出一条路。笔者以为这些话只对了一半:要求白庙乡政府这个“典型人物”在环境支撑不足的情况下走得好、走得远,似乎并不太现实,而如何营造一种努力建设廉洁政府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