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庙乡的“裸账”还能记多久

2010年06月08日 10:58   来源:红网   王学进

  自3月15日起,政府业务经费开支全部“裸账”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四川巴中市白庙乡政府一时间名动四方,但出名后的乡政府领导怎么也想不到,他们迫切希望解决的水、电、路等问题,因为不能从有关部门争取到项目和资金,解决无望,而且来白庙乡的上级部门人员与以往相比减少了一半,即使来了也是饿着肚子离开。(6月7日《成都商报》)

  想当初,“裸账”消息见报后获得了各方媒体的叫好,乡领导也满心指望借助如潮好评求得民生问题的解决,孰知竟会落到今天这样尴尬的局面。对此,乡党委书记张映上只能哀叹:这“裸账”究竟怎么啦?作为此次白庙乡财务“裸账”的幕后推手,巴中市委党校副校长王国旗则为他们打气说,白庙乡政府的“裸账”只有坚持下去,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那么,白庙乡的“裸账”到底是否会坚持下去?我不表乐观。

  也许是当局者迷吧,书记、乡长对而今的局面困惑不解,但作为旁观者的网友们早已一语道破了天机:你们不给掌握审批项目大权的官员一定的回扣,怎么能争取到项目和资金?你们不讲待客之道,还要来乡里检查工作的领导和有关人员自掏腰包吃饭,他们自然宁愿饿着肚子回去,当然也别指望他们会帮你们办事。你们太不谙世事了,国情如此,你们想做清官,有那么容易吗?

  你们大概没看过吴思的《潜规则》,不知吾国自古以来就有一条“淘汰清官”的潜规则。我这里举一个你们老乡的例子开导开导你们。据四川《眉山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眉山县户房(财政局)每次收税,老百姓交纳皇粮正税之外,每户还要派一钱八分银子,这叫戥头。官员和胥吏把这笔钱据为己有,上下相蒙二十年不改。眉山县有个名叫李燧的庠生,痛恨这种做法,于是“破产走五千里”,到上级机关去告状,结果把更高一级的领导惹怒了,被诬陷为敛钱,革除了他的生员资格。

  导致李燧的悲剧,并非他做错了事,而是因为他的不间断上访触犯了沿袭了几十年的官场潜规则,也就是损害了各级大小官僚的既得利益,他合该倒霉。用吴思的话说是,这叫出头的椽子先烂,属于“淘汰清官”潜规则中的一种。

  对此种潜规则,吴思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发现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种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避害的抉择,这种结果和抉择的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矩,形成了许多本集团内部和各集团之间在打交道的时候长期遵循的潜规则。这是一些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

  可见,这套潜规则不是那么被容易打破的,更不是凭一地、一人的力量就能改变的,弄不好,出头者反而会落得一个可悲的结局。这叫清官难当。我非常欣赏白庙乡领导廉洁执政的愿望,但也非常担心,在现实语境下,他们的良好愿望未必能够实现。接下来他们就得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因为“裸账”问题导致他们迫切希望解决的水、电、路等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因而政绩不彰,不但难以取悦上级领导,甚至连支持他们“裸账”的当地乡民也会不满他们的无所作为,这样,他们的政治命运就岌岌可危了。

  白庙乡的“裸账”还能记多久?事实上,这已经成了一块试金石,其测试的不仅是白庙乡的探索能否成功,还能测试出政府的财政预决算能够公开到什么程度,以及中央提出的让人民监督政府的要求能否落到实处的问题。但愿这一被广大民众看好的“典型”不因触及官场潜规则而夭折。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