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庙乡政府缺乏的是“典型环境”

2010年06月09日 13:33   来源:荆楚网   刘以宾

  《成都商报》报道:自3月15日政府业务经费开支全部“裸账”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政府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当地百姓因此也对自己民生问题的改善寄予更高的期望,他们迫切希望解决水、电、路等问题。然而,乡政府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却少有回音,来白庙乡的上级部门人员与以往相比减少了一半,即使来了,70%以上的客人都是来去匆匆,一些区级部门来白庙乡调研,都中午11点、12点了,他们硬是要饿着肚子走,坚决不吃饭没有在白庙乡吃饭......

  第一个敢于“裸账”的白庙乡政府不仅赢得了当地百姓拥戴,也通过媒体报道改善了基层政府形象,提升了在全国的知名度,但却因此陷入被动和孤立无援,究竟能够坚持多久、走出多远,非常令人担忧。由此联想到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常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据说它最早由恩格斯在《致玛·哈克纳斯的情》中提出,大量优秀文学作品,遵循的正是这样一个创作规律:典型人物所揭示的,常常是某些代表着生活本质、社会前进方向但又不为多数人所知的东西,于是造就了人物的典型性格,而典型人物的成长历程以及命运结局,则往往是典型环境作用的结果。毫无疑问,白庙乡政府就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典型人物”,其“典型性”在于:公款迎来送往乃至豪华接待在我们这个国度不仅早成潜规则,而且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但这只是表面,在其背后,已经孕育着一些与执政党目标、公众愿望、社会进步趋势相关联相一致的新生事物,而活生生的“白庙乡现象”,就是这种新生事物的具体化和外显的结果。

  要求所有的上级部门都能从党性或价值观角度,去尊敬、喜爱、善待白庙乡政府,从目前看还不够现实。那些到白庙乡调研的上级部门却硬是要饿着肚子走,不仅让他们觉得有些丢面子,或多或少也会伤害到上下级感情,而有限的资金给谁,“面子”和感情每每又是重要砝码,于是,白庙乡政府陷于“水至清无鱼”局面也就不足为怪了。但奇怪的是,那些代表着执政党目标和社会进步趋势的典型环境因素都隐藏到哪里去了?白庙乡政府实行“裸账”并经媒体报道而出名后,得到其上级、上上级以至上上上级领导的肯定、褒扬、推广几乎寥寥,这一点不能不令人遗憾。假如各级领导能从建设廉洁政府、廉价政府的政治高度,达成对白庙乡做法的共识,并形成一种比媒体更强有力的舆论氛围,甚或直接指示巴州区政府支持、善待白庙乡,培养这样一个难得的典型,白庙乡政府的被动或许就不存在;那些前来调研的人或许就不会因某种不理解、某种顾虑而饿着肚子走人,,即使饿着肚子走了门,与白庙乡之间也会少了一份心照不宣的尴尬,多了一份发自内心的理解。

  有评论者认为,白庙乡政府出名不应该是为了要钱;也有人建议其不等不靠,在困境中闯出一条路。笔者以为这些话最多只对了一半:要求白庙乡政府这个“典型人物”在严重缺乏典型环境支撑的情况下走得好、走得远,不仅不现实,而且不公平;如何营造一种崇尚廉洁政府、廉价政府的“典型环境”,如何通过加快行政改革而提供一种更好的体制支持,才是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