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共同繁荣 下好城乡“一盘棋”

2024-12-23 16: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网 王岩/摄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并作出一系列部署,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国有14亿多人口,9亿多在城镇,近5亿在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就是在理顺“城”的同时,统筹好“乡”这一头。

  成绩有目共睹。城市在更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据统计,近10年累计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截至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12年末提高13.06个百分点。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各地推出一项项措施,旨在以更均等的服务、更完善的保障让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融得进”。

  城市敞开大门,乡村建设也是日新月异。目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通5G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村BA”“村超”“村咖”等文旅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其实,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越来越多的乡村已变身城市“后花园”。在不少东部发达地区,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双向奔赴,乡村已成为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热土。

  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农业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几亿农民整体迈入现代化,将释放巨大的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亿元消费需求,拉动万亿规模新增投资需求。不过也要看到,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等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一直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农业大国优势,在工业和农产品生产、农村和城市土地供给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价格“剪刀差”。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体现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在关键处落子,破除制度性壁垒,促进更多发展要素、服务下乡。

  例如,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城乡之间的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双向流动;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要壮大县域经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坚决守牢农村土地改革的底线,不能损害农民利益;要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在乡村规划建设中进一步增强前瞻性,既提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度和便利性,又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现代化建设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明确的“时间表”,意味着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下好统筹发展“一盘棋”,城乡并肩前行,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奋发有为,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在关键处落子,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共同繁荣 下好城乡“一盘棋”

2024年12月23日 16: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网 王岩/摄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日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并作出一系列部署,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国有14亿多人口,9亿多在城镇,近5亿在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就是在理顺“城”的同时,统筹好“乡”这一头。

  成绩有目共睹。城市在更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据统计,近10年累计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截至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12年末提高13.06个百分点。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各地推出一项项措施,旨在以更均等的服务、更完善的保障让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融得进”。

  城市敞开大门,乡村建设也是日新月异。目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通5G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村BA”“村超”“村咖”等文旅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其实,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越来越多的乡村已变身城市“后花园”。在不少东部发达地区,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双向奔赴,乡村已成为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热土。

  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农业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几亿农民整体迈入现代化,将释放巨大的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亿元消费需求,拉动万亿规模新增投资需求。不过也要看到,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等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一直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农业大国优势,在工业和农产品生产、农村和城市土地供给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价格“剪刀差”。城乡差距最直观的体现是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在关键处落子,破除制度性壁垒,促进更多发展要素、服务下乡。

  例如,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城乡之间的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双向流动;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要壮大县域经济,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坚决守牢农村土地改革的底线,不能损害农民利益;要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在乡村规划建设中进一步增强前瞻性,既提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度和便利性,又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现代化建设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明确的“时间表”,意味着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下好统筹发展“一盘棋”,城乡并肩前行,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奋发有为,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在关键处落子,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