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从1992年开始至今,中国已有8000名干部留学新加坡进行为期一周或三个月的境外培训,学习所谓的“新加坡模式”,每人每年学费是两万元新币,相当于10万人民币,其中七成为县处级干部。(5月6日《扬子晚报》)
新形势下,及时给领导干部“充电”的出发点是好的,让一些年轻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到国外学习考察,有利于开阔眼界,拓宽工作思路。但就目前一些县处级干部的执政素质,能将新加坡“先进”的执政理念学得来、带回去吗?这种舍近求远,骑驴找驴的“瞎折腾”,究竟有多大实际意义,是否能取得“真经”?
笔者不敢妄加指责,先来听听负责讲授市长版项目公共管理概论课的何启良先生是怎么说的,“由于‘小岛和大国之间没有太多的可比性’,学员都能体会到,新加坡的很多体系是不可能运用于全中国。”
再来看看参加这次境外培训后,一回国官员的感受:“能成功地在中国实行一个‘新加坡式’管理体系,对参加这次境外培训的官员来说,恐怕只能起到个参考作用。”
好家伙!10万人民币到头来,就换来“没有太多的可比性”和“只能起到个参考作用”。这10万人民币要是扳到水里也听个响呀!
近年来,许多地方领导干部把学习考察作为开阔视野,创新机制的一种新时尚,萁结果不少都流于形式,甚至把学习考察变成了观光旅游。对此,群众意见较大。由于“变味”的考察屡禁不止,不仅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不同程度地挫伤了一些领导干部的积极性。
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值得许多地方领导干部借鉴和学习,不可“盲目排外”,但也不可“盲目崇洋”。如果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一味“眼睛向外”,那就脱离了“国情”,不但找不到“捷径”,反而会走一些劳民伤财的“弯路”。因此,我们要正确审视“境外培训”,理性对待出国“学习考察”。
由一些地方县处级干部境外学习培训,使我联想到日前某机关点名会上,某局长一语道出学习先进典型之天机:“我们机关内部不乏有雷锋、沈浩似的鲜活典型,为什么不好好学习,我们非要舍近求远,去远学雷锋,近学沈浩吗?”
这位局长说得就是这么个理。其实,国内也不乏有许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值得学习,许多地方领导干部如此舍近求远,偏要到国外去取经,那就很有必要从思想上找找原因了。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