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房山区阎村镇后十三里小学部分家长向本报反映,孩子回来哭诉,责怪家长在学校号召学生为旱区捐款时捐的钱少,导致自己没有得到“最具爱心奖”。家长们称,学生捐多捐少都是献爱心,只给捐款多的孩子发奖,对孩子的心理有影响。学校表示,此举只是为了鼓励节省零花钱多的学生,并非奖励捐款行为(4月3日《京华时报》)
本来倡导的是“一人一瓶水爱心捐赠活动”,当176名学生都在此次活动中捐了款之后,学校却将“最具爱心奖”颁给了捐款5元以上的36名学生。一次“培养爱心”的教育活动演变成“培养金钱至上意识”的一出闹剧。
所谓“爱心”,是人们意愿的一种表达,只能说“你有没有爱心,他有没有爱心”,却不能说“你的爱心多,他的爱心少”,更不可说,谁捐出的钱多些谁就“最具爱心”,谁捐的钱少些,谁就不是“最具爱心”。一个人的爱心与金钱的多少是不能画等号的。孩子们家庭的经济实力虽有差异,爱心的有无与家庭经济实力却不成正比。作为学校师长们,在“一人一瓶水爱心捐赠活动”中,将培养孩子们的爱心与金钱直接而紧密地挂起钩来,这是一种误导。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