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爱心奖”腐蚀的是社会道德基石

2010年04月04日 08:00   来源:红网   刘义杰
    前不久,后十三里小学向学生号召向旱区献爱心,发动“一人一瓶水”捐款活动。学校领导和老师根据捐款情况,决定给捐款5元以上的36名学生颁发奖状予以奖励。奖状上写有“某某同学在一人一瓶水爱心捐赠活动中获得‘最具爱心奖’”字样。(《京华时报》4月3日)

    在浮躁之风的影响下,爱心似乎渐渐成为奢侈品,同学之间,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事情越来越少,爱心渐渐被量化,人们痛批社会道德的沦丧,可是,笔者不得不残酷的指出,社会道德之所以沦丧,我们每个人都是助推者。

    回到新闻本身,原本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对捐助多的同学加以表彰,鼓励同学们把零花钱花的更有意义,但是,好心做坏事,正如一个网友的留言“学生捐助献爱心,数量多少依条件。千万不能搞攀比,学生本身不赚钱。”我们的老师忽略了一个现实是,学生们没有钱,只要爱心在一分不少,没有爱心一万也不多,无意的奖励,只能使学生的爱心物质化,造成一群伪善的“慈善家”,更会给他们一种错误的意识,那就是献爱心是有所奢求的;另一方面,这种无形的道德压力,更会造就社会捐助事业的异化,比如以前报道的老人捐出全部家产,生活却陷入了窘迫,这一切只能会给社会造就不和谐因素。

    其实,这种量化道德的行为何止发生在学生身上,去年,为了鼓励老师对学生的责任心,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办法,明确了绩效考核将和师德挂钩,不与升学率挂钩,并将出台师德量化标准。

    爱心不能量化,师德同样难以量化,像最具爱心奖这些奖项,本身就是有违常理,更是一个伪命题。之所以说最具爱心奖,师德量化标准是伪命题,那是因为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它是不可测量的。手中有一万块,捐了十块,与手中只有一块钱,捐了一块,本身如何有可比性?我们不能说捐了十块的就是伪善,同样也不能说,捐了一块的是道德模范。

    爱心是社会道德的根本,是社会道德构筑的基石,爱心的量化,必然导致爱心的畸形与异化,比如新近发生的打捞英雄的尸体却借机敲诈;见了老人跌倒却不敢搀扶,惟恐被碰瓷;明星们虚伪的慈善作秀诈捐门等,道德层面的东西最终只能靠法律来解决,这样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社会。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