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生厚礼不折不扣送给民众

2010年03月12日 10:54   来源:东方网   奚旭初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备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并热议的话题莫过于民生。而对民生的关注点亦从过往的“生存”转为“尊严的生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尊严”指向民生。“更有尊严”论因应了民众的需求,而高层亦在不断践行这个承诺。(3月11日中新网)

    党和政府矢志让民众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更有尊严”,对于党和政府而言,就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民众来说,就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几年,民生年年是两会热议的话题,而每次两会都会出台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措施。今年两会,涉及百姓生活的政策,是如期登场的焦点,并将在民生方面送出更大的礼包。

    “更有尊严”依托的是一系列的民生厚礼,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承诺: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把社会财富“蛋糕”分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解决好医药卫生这个世界性难题……

    民生厚礼令百姓欢欣鼓舞。然而在欣慰之余,百姓也有另一种感受,这就是中央的惠民改策,在一些地方都会碰到“打折”或者落实难。“中央政策大晴天,下到地区起点云,传到县里变成雨,落到镇里淹死人”——民间这段顺口溜,形象地描画了地方“截礼”的现象。正因如此,百姓在期待民生大礼包的同时,还期待地方“截礼”的问题得以破解,真正还“礼”于民。

    温故知新。中央“送礼”,地方“截礼”,这种现象前几年在住房、环保、就医、上学等方面反映得尤为突出。国家为了给畸高的房价降温,屡屡出台调控政策,但一些地方态度暧昧,阳奉阴违,嘴上说要“软着陆”,心里想着“不着陆”,明着“托市”,暗着“造市”,遂使房市乱象丛生。国家承诺要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但一些地方却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顶风而上污染项目。国家为了缓解“看病贵”,二十次降低药价,然而药价一降即遭“降价死”。国家三令五申要坚持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但一些地方却把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市场化”。

    中央“送礼”,地方“截礼”,是一些地方政府角色错位在民生问题上的投影。身体歪了,影子才歪。因此纠正歪了的影子,防止地方“截礼”,首先必须扶正地方政府的身体。怎样“扶正身体”,就必须建立健全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我们坚信,“扶正身体”之日,就是还“礼”于民之时。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