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出合理有效的民生议案提案,前提是要了解民生需求。而要了解民生需求,就要下到基层,听民意,知民情。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昨天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赵启正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政协委员可以说是比较了解各方面的民生问题的,而且政协有许多活动是围绕着改善民生展开的。一个例证就是,关于民生问题,委员去年的提案总共有1900件,大约占总提案数的三分之一。
提案中有三分之一关注民生话题,自然是个好现象。政协委员要履行自己的参政议政职责,“两会”期间的提案无疑是重要的载体和途径,提案的质量如何,关注的内容是什么,直接关系着政协委员手中公共资源的利用水平。因而,多关注民生,紧扣公众关心话题,以政协委员的身份,为破解民生问题建言献策,这样的提案当然是多多益善。
政协委员如此,人大代表也不例外。一定意义上,人大代表的议案更应多关注民生,因为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占相当大的比例,更了解公众的民生需求,对民生相关政策了解得也更多,因而,他们的民生议案相应的也就更应该具有针对性。
当然,这也不是说议案提案就非得关注民生,其他问题大可以概莫论之。只是现在个别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像是应付了事,既谈不上什么民生需求,也不是为群体代言,有的是空话、套话、虚话,唯缺大实话;有的是追求眼球效应,内容相当“雷人”;有的则像小学生作文一样,水平低下……比如说有委员提出了“实行家务劳动工资化,切实保障女性权益”的提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承认和体现女性,特别是那些全职太太在家庭中付出的劳动”。这样的提案之所以引起舆论质疑,就在于其缺乏可操作性,未必能真正反映民生需求。
要提出合理有效的民生议案提案,前提是要了解民生需求。如何了解民生需求,不是自己闭门造车就能想出来的,也不是靠团队的策划就能异想天开的,而是需要真正下到基层,走到群众中去,听民意,知民情。倘若没有平时的关注民生,单靠“两会”前的临时抱佛脚,是写不出高水平的民生议案提案的。即便是议案提案内容与民生有关,但也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提不出什么独到见解,也没有实际可操作性,给人一种“放空炮”、无病呻吟的感觉。
举个例子,刺激内需够民生的了吧,以什么样的方式刺激内需当然很值得关注。在去年“两会”上,有委员提出向全民发放消费券以拉动内需,每人最多可发4000元,这种缺乏可操作性的民生提案,显然并不了解真正的民生需求。
其实,公众的民生需求不外乎那些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诸如收入分配、养老保险、房价、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这些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感受到。代表委员如果真能代表群众的利益,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了解民生需求自不是难事。关键是要把参政议政的意识转化为为群众代言的动力,并以自己的工作背景,特别是与群众打交道的经验,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言献策。这是代表委员的职责体现,也是民生福祉所在。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