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廷:"失独家庭"将达千万 谁给"失独父母"养老送终

2012年08月28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据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也就是将有1000万个家庭成为失独家庭。失独父母面临着经济收入问题、养老问题和精神慰藉问题。(8月27日《京华时报》)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然而,人有旦夕祸福,一旦家中“独苗”因为疾病或其他意外事故死亡,失独父母们该怎么办?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失独家庭现象开始出现。失独父母面临的现实困境是:不但要承受中年丧子的精神痛苦,而且绝大多数还会在生活上遭遇经济困难。唯一的孩子没了,他们精神的寄托在哪里?谁又来给他们养老送终?

    失独问题,其实是老年化社会来临的一个早期征兆,它提醒我们,建立一套人性化的反馈和应对机制已经比较迫切。失独并非少数人固有的,而是多数家庭都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如果没有规避这一风险的共同机制,则每个人的暮年都可能是无助的。

    失独困境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制度后遗症”。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已经在中国实行了30多年,主动践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已到了年过半百的“奔六”年纪。然而,一旦“独苗爱子”没了,国家就有必要对“失独家庭”加以人性化的关怀,经济补偿、精神扶持不可或缺。

    可见,“失独困境”由制度予以补救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以政府目前的财力,对这个群体给予特殊救助,并不是太困难的事。为了强化独生子女政策的人道色彩,凡出现独生子女意外亡故的,可以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经济抚恤。对独生子女家庭可建立特殊保险制度,以互相保障的模式为其增加新的养老支撑点。对那些确因失独而陷入养老困境的人,国家需要全面解决其养老问题。

    而且,经济救助还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精神扶持对失独家庭往往更加重要。不难理解的是,制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比较有力,但在给予精神抚慰方面则可能失灵。如何建立一种可以为社会所分享的人性关怀体系,可能是需要长久探索的社会课题。

    目前,“失独家庭”的精神关怀主要由民间自发的互助团体来承担,而这些团体的发起和延续,都有一定的随机性与不稳定性。国家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在这方面其实大有可为。各地民政部门应该尽早建立失独家庭的数据库,并为失独互助组织提供必要帮助。在没有民间救助团体的地方,慈善机构应该协助成立民间社团,在运行经费、活动场所等方面提供社会资源。

    解决“失独家庭”问题、关爱“失独父母”,也只有多方面共同襄助,才可能打破失独家庭所陷入的痛苦内循环,从根本上给予“失独家庭”经济支撑和精神寄托。(范云廷)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失独家庭将达千万 多重困境待破解

 

相关评论:

 

我们都可能是失独的计生委主任


失独家庭保障救济 国家责任不可缺失


不要让“失独家庭”真的孤独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