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底公车单靠“自查”,政府公信力再陷“危机门”

2012年08月22日 14:25   来源:新华网   王传涛

  继此前清理党政机关违规公车之后,20日,财政部发文,要求对全国范围内的事业单位公车进行一次大摸底,包括公车的数量、排量、价格、用途、费用等都将一一统计清楚。此次清查的方式主要依靠各级事业单位的自查。(《新京报》8月21日)

  对公车进行“登记造册” 可以说是公车改革一个非常必要的步骤。“我国公车数量为多少”,一直以来都是个未解难题,此语境之下,公众能够理解摸底事业单位公车数量的善意初衷,联系到去年党政机关公车统计清理工作,似乎能看到公车改革正在步入正轨。

  然而,采用“自查”的统计方式却值得我们商榷。客观来说,统计事业单位车辆是个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想必也会很长,工作量难免非常之大,而每个单位的公车数量问题又在不断变化。但是,既然是统计,就要把最真实的数据呈现出来。宁肯不统计,也不应要不真实的数据。数据不真实,何谈下一步的改革?即便改革,又何谈根治?

  “自查”的短板显而易见。其一,公车数量不透明,权力不能受到有效监督,各事业单位的公车“自查” 数量,会很容易出现一个符合“官场统计学”的数字,对于一些公车超标事业单位的“一把手”而言,数字上的正确比统计上的真实更重要;其二,“自查”的缺 陷,已经在党政机关自查登记的结果上有了体现,截至今年6月,全国党政机关共清理出违规公务用车19.96万辆,对于这个数字,许多网友表示“不相信”。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坦言,全国不到20万辆违规公车,这一数据不排除有打埋伏、漏报车辆的情况。可见,“自查”出来的结果,有时并不靠谱。

  “自查”的无力,需要配套措施的出台。一方面,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老百姓是最好的监督者,事业单位的公车数量以及每辆车的花销情况,应该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要求公布于众;另一方面,对于瞒报、虚报、漏报、打擦边球等各种情况,此次清理工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处罚方案,比如,问责“一把手”、列入年终考核等等。

  公车腐败现象透支着纳税人的血汗钱,也透支着政府的公信力。在这样的语境下,公车改革每走一步,都会引来巨大的民意反响。这就需要更为缜密的制度设计和更加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也需要从摸底阶段就开始做好每一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公车管理的法治化、常态化、透明化和制度化。

  

(责任编辑:周姗姗)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