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梅:“银行卡盗刷”用户倒霉,银行为何无风险?

2012年08月17日 10: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直以来,重庆市民董历丽都认为,保管钱的最保险办法是将钱存到银行,直到2011年12月她银行卡里40余万元被盗刷为止。然而,令董历丽没有想到的是,当她找到发卡的某银行讨要赔付时,对方却以自己没有责任而拒绝赔付。(8月15日新华网)

    近年来,随着一起起信用卡被盗刷事件的发生,我们惊异的发现,原来放在银行里的钱也不一定安全,也会“不翼而飞”,到底是谁动了我们的钱,怎样的保管方式才最保险。

    对于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投资理财有风险,随身保管不安全,唯有存进银行最保险,这是寻常百姓的普遍心态。银行一直被百姓视为“保险箱”,收益虽不及投资高,但旱涝保收,安全又稳妥,因此也受到了一些“保守派”和“养老族”的青睐。

    未曾在异地消费的银行卡怎么就被盗刷了呢?“犯罪分子采用技术手段突破了银行的防护系统,银行卡就会被复制或是盗刷。”对于由此造成的损失,银行不予以赔付。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银行的安全措施是有多么的薄弱,如此的不堪一击,令犯罪分子轻易的就可以突破。既然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那么作为管理部门的银行,理应承担由于技术失误而给储户带来的损失,怎能毫无过错,又怎能脱得了干系?

    从储户填写存单办理业务开始,银行和储户已经形成了契约关系,那么作为合同双方的平等主体,本应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然而,银行只求自保、漠视储户利益的霸王条款显失公平,是对储户权益的不公,更是服务理念的偏颇。如果说银行无过错的话,那么既没有保管不当、又没有操作失误的储户又何错之有?银行不予赔付,法院迟迟不宣判结果,谁来为储户的损失“买单”?多方扯皮的结果最终遭致储户利益受损。

    董历丽的遭遇并非孤例,各地普遍存在银行卡盗刷维权难问题。既然问题由来已久,银行为什么会视而不见呢?其中“风险与利益的不对称”是不得不说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对于储户无过错情况下遭受的损失,如果银行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话,银行是断不会长期孰视无睹,坐视不管的。

    信用卡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完善技术手段刻不容缓。呼吁银行部门尽快转变服务理念,切实承担起金融服务机构的社会职责。同时,尽快对系统进行升级和加密,弥补技术层面的漏洞,避免储户继续蒙失不明损失。(吴春梅)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信用卡密码:陷阱还是安全锁

银行为何不告知“不设密码更安全”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