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北大硕士毕业生,在校园内网上发帖称,自己找到一份月薪八千并有一定上升空间的工作,岂料老父亲因早在亲戚面前预测他“年挣百万不成问题”,对此很有落差,不禁电话恶语相向,更说“北大毕业应该当市长省长”……这个帖子的题目是“你们的父母也这样吗?”
绝大多数父母不是这样,起码那些自己没有身居高位的,还不敢想着自己儿女冲着市长省长发展。不过,无论从同病相怜的回帖,还是身边观察所得,把子女送到名牌大学的父母,多数还是觉得那些辛勤耕耘应该有回报,只不过多数父母的施压,不在于赤裸裸说应该做市长省长,而在于那期盼的眼神,不经意的叹气,语重心长的寄语,或者干脆直接抱怨。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具有普遍性,并不奇怪。用套话说,还真是有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回首几千年,国人总以祖先重视教育而津津乐道,动不动抬出孔圣人和历朝历代重视老师作为证据。不过倘若细看,几千年重视教育的主流,很大成分上是重视读书的功利,而不是获取知识的快乐。“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读书的目的,如果能做上驸马,那就更妙。老师学生之间,知识探讨不多。真正“安贫乐道”的能有几人?所以古代书生考试叫做考功名,便是本质。
积习既久,乃至到了今天,不少父母仍以考大学就是考功名。上了名牌大学,自然要做大官发大财,这是历史观念的沉淀。
如果单有历史也罢,偏偏现实社会有意无意地印证了历史观念。虽然说人权自由个性发展等观念流行时髦,但睁开眼睛所见的现实,几乎是发了财的颐指气使,当了官的几乎通吃,剩下的行业,不是苦苦挣扎,就是勉强可以以精神胜利法愉快地生活。
历史与现实结合,上了名校的孩子,虽然不少也觉得追求知识真理的快乐,与追求升官发财差不多有乐趣,但也难以摆脱功名的压力。
细想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常说要“苦读”,因为没有乐趣;这也是我们有那么多考试高手,却难出大师。因为我们社会还不够多元化,有钱有权者仍然有通吃社会的权力。此情此景之下,我所见到诸多默默无闻的北大毕业生,自然成为反面例子,而多数父母总想孩子不是升官就是发财———当然也不完全是,比如我自己,或许是父母期望不高,从读中专到读大学到读研,每一步父母都觉得“够了够了”,毫无压力地走到今天。
所以说,只有社会真的变了,现代化了,父母的观念才会变,北大毕业生做什么人们也才会不奇怪———只要他们自己觉得快乐。
相关评论:
谁该向北大父亲说声对不起
别被“名校毕业必然高官厚禄”的“怪圈”坑了
望子成官:不仅“坑爹”更“坑儿”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