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吉伟:稳增长并不等于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

2012年06月04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强调了稳增长的重要性。为了贯彻国务院会议精神,做好宏观调控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稳增长政策近期密集出台。近期,温总理也重新提出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这说明,当前经济放缓,通过稳增长政策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避免经济惯性下滑。

    回望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至8.1%;4月份,宏观经济下滑速度加快,超出市场预期,或许也是决策层所未能预料到的。5月份,实体经济依然延续了4月的疲软态势,这说明在当前内外需不振的大背景下,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足。更为糟糕的是,近期欧债危机因政治风险而升级,希腊是否退出欧元区问题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而西班牙债务问题因国内银行业大量坏账急需资本重组的坏消息而扩大化。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的超预期回落使得稳增长政策的必要性升高。

    稳增长:不等于要实施大规模的刺激政策

    与2009年不同,当前没有必要实施大规模的刺激政策。

    一方面,上一次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所带来的相关效应还在消化中,目前还不具备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条件。诸如地方债务规模急剧上升,地方债务问题有待进一步消化和解决;银行将面临天量信贷投放后信贷质量恶化的挑战;企业依然没有完成去杠杆周期;房地产泡沫还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另一方面,大规模刺激政策短期内虽有利于经济增速的回升,不过其负面影响也非常大。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应该提高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这也就决定没有必要为仅为实现经济增速的目标而实施大规模刺激政策。而且,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只能解决短期的经济增长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增长的结构矛盾,只会造成宏观调控政策的频繁切换,进一步延长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

    稳增长:不应过于看重数量,应更加注重质量

    稳增长政策不应过于看重数量,不能够凡是大项目就一窝蜂似地上马,那么我国就有将回到之前的老路上——再次陷入粗放式增长的旧模式。

    稳增长政策应该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改革大方向相结合,通过有质量的增长措施,在保持经济软着陆的同时,继续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从近期出台的稳增长政策看,除了加快重大项目的审批进度、推动家电、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其表现出了一些与2009年刺激政策不同之处。首先,稳增长与经济改革相结合。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同时,结构矛盾越来越突出,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空间。为进一步落实2010年颁布的“新非公36条”,发改委、银监会、证监会、交通部等部委纷纷出台了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实施细则,将充裕的民间资本引入实体经济,打破行业垄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地方金融试点改革,这都有利于促进金融业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其次,稳增长政策与结构性减税相结合。稳增长不仅要促进投资、消费做好加法,还要做好减法,采取有效举措为企业减负。自2011年下半年,政府开始积极为中小企业减负,帮助中小企业度过现阶段的难关,同时也帮助中小企业顺利完成去杠杆化。上海等地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工作,降低服务业税收负担。最后,稳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结合。在房地产调控、节能减排任务不变的情况下,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新兴战略产业规划,加快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加快经济转型。

    稳增长:政策效果有望三季度显现

    从时间上看,稳增长政策效果或将在三季度显现。应该注意到稳增长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注意吸取以往教训。其一,不能够因为稳定经济增长而放松房地产调控,不应放弃本轮调控已有的成果,继续鼓励刚需、加强供给的同时,积极打击房地产投机,引导房价合理回归。其二,稳增长政策应避免高污染、高耗能、过剩产能项目的浑水摸鱼,稳增长不应该为落后产能死灰复燃的借口,进行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其三,稳增长正直地方换届选举,应该防止政治周期下的政绩工程。稳增长更应该着眼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长远考虑。其四,稳增长应该防止个别人从中获取私人利益,坚决杜绝贪腐问题。(袁吉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稳增长”中国经济“弯道超车”不是难事

 

“稳增长”亟需改变民企持币“过年”状态

 

让消费成为“稳增长”的“支撑腿”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