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谭浩俊:“稳增长”亟需改变民企持币“过年”状态

2012年05月23日 09: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长仍在预期目标区间,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他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5月21日《北京日报》)

    众所周知,在经历了三十多年快速发展以后,在对经济的认识方面,中国人已经不太习惯于“下行”这个概念。如果经济持续处于下行状态,就会使很多人对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预期失去信心,甚至对管理层驾驭复杂形势的能力产生质疑。在这样的情况下,“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正确的。关键是,如何去稳增长,如何才能尽快遏制住经济下行的趋势。

    此前有很多分析都认为,中国经济将在二季度停止下滑,并呈现缓慢复苏的状态。但是,实际状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4月份的经济数据及相关指标显示,经济不仅没有停止下行,且企稳的迹象也不明显。

    造成经济下行的原因,除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使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严重下降之外,投资、消费两个环节,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也就是说,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无法继续给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和拉动力。

    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必须注意的一个事实是,目前的生产性投资是严重不足的,除了部分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进行生产性投资之外,民营企业基本上都在持币“过年”,持币观望,鲜有主动投资的迹象。

    我们不赞成再依靠政府“大跃进”式的投资方式,来强制拉动经济的增长,维护经济的稳定。但是,面对生产性投资严重不足、实体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也决不能因为前几年的“过度投资”而投鼠忌器,将生产性投资也认为是不可取的手段。恰恰相反,生产性投资应当比出口和消费更加重要,更加具有紧迫性。因为,生产性投资严重不足,不仅影响了投资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也直接影响了生产性消费,继而影响了正常的居民消费。

    有效启动生产性投资,不仅对当前“稳”住经济不再继续下滑十分重要,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十分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首先,要迅速制定和出台引导生产性投资的政策和措施。尽管金融危机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行业振兴计划,但是,由于非生产性投资过度,市场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因此,行业振兴计划也大多被搁浅了。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启动行业振兴计划,启动生产性投资,让生产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稳”住经济不再继续下行。

    其二,要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要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所有的商业银行,都要把支持生产性投资作为经营的主要目标,调整信贷结构,支持企业加快生产性投资步伐,加快设备改造、工艺调整、技术升级步伐;另一方面,由“降准”等政策手段取得的新增贷款,原则上只能支持实体企业和生产性投资,而不能再将资金用到其他方面。

    再者,要加强对生产性投资的财税支持力度。实体企业投资热情不高,很大程度上与过高的税负有关。因此,必须加大对实体产业、实体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的财税支持力度,凡是增加新的投资、设备改造、技术更新和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企业,都要予以减免税或财政补贴。

    同时,要迅速出台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的实施细则。民间投资应当也必须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关键在于,必须从政策上给予民间投资者以信心和决心,消除他们进行生产性投资的担心和顾虑。同时,要为民间投资开辟更多的投资领域,尤其是垄断领域。

    “稳增长”虽不是一个新鲜字眼,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也被赋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其中,如何才能“稳增长”,怎样的“稳增长”才是最可靠、最符合中国国情和当前实际的,值得好好研究和思考。(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抱大”的国企能成为中国的“苹果”吗?

 

谭浩俊:“实体经济崩溃”论言过其实

 

生产性投资决定经济筑底时间

 

经济筑底风险敲响调节警钟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规范引导民间借贷利率仍需尝试    2012年05月28日
  • ·旺季租房诱饵须警惕(图)    2012年05月28日
  • ·保障食品安全应在生产环节发力    2012年05月28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