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5月10日:是什么让保障房只能存活在数字之上

2012年05月10日 13: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2011年,开建保障房的任务被层层分解,武汉分到11.8万套的任务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但据媒体调查,武汉存在以旧充新,用宿舍楼充当新建保障房的现象。不只武汉,珠海、东莞等都有将宿舍楼“贴牌”为保障房的情况。有地方官员表示,国家强调“新增”未说不可“筹集”。

 


    保障房也能贴牌么

    住房问题事关民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权利,大家对于这开工建设的1000万套保障房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可让民众郁闷的是,在实际操作中保障房的建设可谓是“命运多舛”,某些地方政府没有把精力用到好好完成任务上,相反却用到了阳奉阴违上,或是只挖坑不开工,或是像这样“新瓶装旧酒”。


    “山寨保障房”背后的数字之谜

    数字作假还是“小”问题,质量作假就是对事故隐患的放任与放大。去年年底,武汉市硚口区面积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紫润明园”爆出多处地基下陷、墙面开裂、楼房漏水等问题。这样一个“问题项目”,不仅顺利通过质检、消防、特种设备检测、环保、规划等多个部门的层层验收,获得武汉市建筑工程黄鹤奖银奖、武汉市结构优质工程奖,还头顶“保障房项目建设样板工地”的光环——保障房质量安全如斯,数字掺水何足为奇?


    保障房切忌“数字游戏”

    保障房,顾名思义,其初衷本是用于提供住房保障,所针对的对象也只是中低收入群体,目标仅是满足最基本的居住之需。从这个意义上说,保障房的供给固然需要保证起码的建筑质量和供应数量,但保障房最需关注的其实仍是保障属性,即保障房的选址、配套、户型是否真正符合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之需,至于保障房本身是否新建,倒并不关键,也绝非必须。


    “滥寓充数”扭曲政策善意

    以旧楼冒充保障房再度彰显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政治陋习。将上级政策肢解、曲解为我所用,实现狭隘的地方部门利益,甚至是个人私利,已成为一种“潜规则”。一般而言,其有六种表现:“替换性”执行、“选择性”执行、“附加性”执行、“象征性”执行、“欺骗性”执行、“对抗性”执行。从而导致两年多来,针对楼市调控政策,全国各地阳奉阴违、试探调控底线的举措层出不穷。


    “贴牌”保障房,伤害政府公信力

    各地对保障房不上心,理由主要有三:一是楼市调控风声趋紧,它在有效抑制涨价势头的同时,也伤了“土地财政”的心,保障房任务重、资金紧,矛盾突出,作假似乎也是“情势所迫”;二是目标责任制约束偏软,早在2010年7月,住建部就表示“将对各地的保障性住房开工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督促检查,检查结果不好的,要通报批评”,但及至去年3月,580万套保障房未完成的情况仅仅向社会做了一下通报,之后便不了了之;三是糟蹋蹋的保障房质量似乎无人关心。


    “冒牌保障房”困境背后是坚挺的“博弈观”

    一方面,保障房建设尽管有政绩但却无利可图。同样的地块,卖给开发商建商品房和用来建保障房,其利益相差之大可谓“天上地下”;另一方面,开发商对保障房建设也不感兴趣。通常保障房的利润率只有2%。而一般性住宅开发项目的利润率都在30%左右。在如此大的利润差距之下,保障房建设遭受冷遇也就不难理解了。


    谁来为“筹集”保障房画上休止符

    武汉市的保障房建设承诺出现“打折”,从“新建”变成“筹集”,表面上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懒政,更深层面则是地方政府对建设保障房依然存在天然的疏离感。因为,保障房建设带给政府的实际效应绝不如支持其他经济活动获得的多。但为了保证上级任务,完成自己对媒体和公众的承诺,只能在别的地方“筹集”。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方式,对民生投入的缩水只是一方面,更严重的是对政府公信力过度消费。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讽刺的是,一边是保障房数字造假,该建的不建;另一边则是商品房促销竟被摆上了政策的层面。扬州市刚刚出台文件对个人购买商品房的行为给予奖励。

    保障房的数量关切到地方政府的政绩,而相对于卖地建商品房,建保障房的后果损害的却是地方政府实实在在的利益。于是,这种只出数字不用盖房子的“贴牌保障房”顺应潮流应运而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对中央政府调控楼市政策进行试探的行为如果不被制止,“保障房建设”就永远只能存活在数字之上。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白羽)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