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切忌“数字游戏”

2012年05月10日 09:36   来源:千龙网   吴江
    2011年,开建保障房的任务被层层分解,武汉分到11.8万套的任务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但据媒体调查,武汉存在以旧充新,用宿舍楼充当新建保障房的现象。据银行报告称,国内真正新建保障房不足三成。有地方官员表示,国家强调“新增”未说不可“筹集”。(《新京报》5月9日)

    相比到期却交不了房,“新房不够,旧房来凑”,要说也未尝不是思路开阔的表现。事实上,保障房是不是非得新房不可,这事儿也本可商榷。尽管“喜新厌旧”某种程度上的确也是人之常情,但既然连买房都不可能全买新房,买二手房的更不在少数,那么,对于保障性住房而言,当然更没有理由对房子的新、旧过分挑剔。

    保障房,顾名思义,其初衷本是用于提供住房保障,所针对的对象也只是中低收入群体,目标仅是满足最基本的居住之需。从这个意义上说,保障房的供给固然需要保证起码的建筑质量和供应数量,但保障房最需关注的其实仍是保障属性,即保障房的选址、配套、户型是否真正符合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之需,至于保障房本身是否新建,倒并不关键,也绝非必须。

    事实上,保障房的供给,既然保质保量才是最当紧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投入,甚至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提高保障房的惠及面与覆盖率,其实才是保障房供给的关键所在。而对于当下保障房建设层层分派下的任务,也的确对地方形成相当的压力。这个时候,如何善用资源,提高保障房供给的效率,也本该是保障房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不难设想,假如完全从地基开始新建保障房,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建设周期,要想在短期内完成大量的保障房建设任务,难度其实可想而知,而相形之下,假如保障房供给可以善用存量房,显然有望省去建设经费和相对冗长的工期,只要能够保证这些存量住房被用于保障之需,并确保分配过程的的公平公正性,要说未尝不是一条捷径。而对于旧房成保障房,本不必戴上有色眼镜,动辄扣上一顶“以旧充新”的帽子。

    当然,对于“十年旧公寓贴牌成新建”,的确也不能全视作正常现象,毕竟,当真正新建保障房则不足三成,而宿舍楼“贴牌”为保障房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些“以旧充新”的保障房,究竟真是为了兑现保障属性,还是仅仅为了交差而被拿来应付充数,的确不得不令人担忧。以被计入保障房的学生公寓、企事业单位宿舍楼为例,假如仅仅是贴上块牌子,便可摇身一变成了保障房,甚至连业主和住户都完全被蒙在鼓里,搞不清状况,如此“保障房”显然徒有虚名,而仅需“贴牌”便可充数交差的保障房建设任务,其实已完全成了数字游戏,自然完成起来全不费工夫。

    而相比“贴牌”保障房,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直接将保障房建设任务分派给了企事业单位,而能够获得保障房用地建员工公寓的,往往都是大型国企或是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当这些企业的员工反而成了保障房政策的受益者,显然已经背离了保障房分配的宗旨,甚至引入新的的不公,而保障房的“盛宴化”其实要比“以旧充新”更令人担忧。

    一言以蔽之,保障房其实不必拒绝“旧公寓”,但却切忌“数字游戏”,也更需警惕保障之名下的“盛宴化”,这或许才是“贴牌保障房”背后的真问题。

(责任编辑:白羽)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